財經作家與財經節目主持人,分析經濟、投資、生活理財、國際政經與各種商業議題,有獨到見解。專為客戶提供精闢觀點解析,訊息很便宜,觀點很珍貴,要顛覆你對世界的想像,用更寬廣的角度帶你一窺投資的奧秘。
金融股除息秀下半年逐步登場,不過,隨著全球資產價格大跌與景氣走疲,下半年能否成功填息,也成為問號。
最近,美國勞工部公布了5月非農就業數據,非農就業數據升高至39萬人,遠遠優於市場預期的32.5萬人,失業率也保持在3.6%,持續保持充分就業,不過,如此亮麗的就業表現,美股卻在公告數據當天,應聲重挫,對股市來說,優秀的就業數據,反而是壞消息。
華爾街原預估網飛在第一季訂閱人數,還會增長273萬,結果居然減少了20萬,極大的反差數據,讓市場猜測,本波訂閱經濟的紅利是否已完全見頂?
想要了解在升息周期開啟後,股市是否仍會上漲?如果上漲,哪些類股上漲幅度較大?在討論這個話題前,要先理解兩種不同概念,一個叫事後,一個叫事前。
近期俄烏戰事膠著,各界緊盯金融業衝擊,各大壽險已陸續認列俄債損失,其中以新光金(2888)最重,俄債部位幾乎占了淨值一成,股價也做出反應修正,但金融雙雄國泰金(2882)與富邦金(2881),俄債部位雖大,占淨值比例卻小,不到3%,對股價長期影響不重,金融股今年仍取決全球行情與升息步調。
近期美股持續下挫,的確跟烏俄衝突有關,但並不是美股本輪下修的主因,烏俄問題只是加速了美股的修正步調。
每年過年,台股休市時,我都會翻閱過去幾年的投資日誌,回顧自己在投資路上的成長,的確,過去幾年在心態上有很大轉變,要說最大改變,就是從原本的相對收益思維,變成了絕對收益思維。
相對2021年,外資全面看好台股,今年國內外投行,對台股的看法出現重大分歧。
今年一月份有不少ETF除息,以現貨型ETF來看,總共有三檔。
2021年來到尾聲,美股仍在穩牛格局中成長,有意思的是,過去一年中小型股賣壓沉重,衡量中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震盪了一整年,年初以來僅上漲9%,同期內標普500指數漲幅則有27%,資金買盤全都集中在權值股。
今年11月開始,聯準會已經正式進行縮減購債計劃,在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前提下,預估11到12月,每月購債額度都減少150億美元,如果經濟發展符合預期,可能保持相同節奏,直到2022年年中結束購債。
最近15家上市櫃金控公布九月稅後盈餘,達新台幣416億元,累計前9月賺入4,992億元,年成長達6成,有10家金控前3季獲利已賺贏去年全年。不過,多數金控九月單月獲利都比八月下滑,金融股是否迎來營收增長最高點?未來還有上漲可能嗎?
上週五台積電公告9月份營收1,526億,這是台積電首次月營收突破1,500億大關,第三季營收賺了4,167億,季增11.4%,年增16.3%,幾乎到達財測的高標。
全球股市陷入疲憊震盪,包括高盛、美銀等各大投行,紛紛看壞美股九月行情,密集警告美股將面臨回調風險,至於會因為什麼原因跌,有人說是9/21的聯準會FOMC會議釋放縮減購債消息,有人說是因為估值已經過高,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
近期金融股陸續召開法說,從財報面檢視,不只受惠於景氣復甦,帶動金融股上半年獲利亮眼,在未來聯準會升息拉大利差效應,帶動金融業獲利條件下,金融股近期買盤十分踴躍,填息也非常迅速。
英特爾近期大張旗鼓,喊話要在2024年,拿下晶圓製造的寶座,這種言論對照今年年初英特爾的戰略,格外諷刺。
身為在股市打滾一段時間的老股民,這兩年,有種明顯的感覺,散戶跟以往不同了。
近期元大台灣50公告下半年配息,每單位將發放0.3元,加上上半年的3.05元,今年共配發3.35元,換算目前股價,現金股利殖利率約只有2%多,許多投資者好奇,國民ETF在台股創高格局上,怎麼會只有這麼一點股利?
我常常收到網友的私訊,詢問我對未來產業趨勢的看法,通常我的回應是,與其找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如找未來什麼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