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47字
台裔美國記者魏貝珊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西方媒體常誤以為台海緊張,實際來台發現與想像有出入後,為求節目效果,竟要求居中安排的「新聞嚮導」製造聳動場景。
魏貝珊(Clarissa Wei)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發表「西方媒體對台灣的誤解」(What the Western Media Gets Wrong AboutTaiwan)一文,提及2022年9月,她在台北擔任「新聞嚮導」(fixer),為來台報導兩岸緊張的美國新聞製作人和攝影記者處理後勤工作。
「新聞嚮導」是自由工作者,角色介於記者和導遊之間,工作範圍繁雜,涵蓋安排採訪、翻譯到預訂飯店等等。
魏貝珊說,某天晚上,她們到一個公園準備拍攝業餘無線電聚會,看到一名男子彎腰在看他卡車後方亂七八糟的設備,用摩斯密碼敲打著,另一人走來走去,一邊擺弄天線,試圖接收訊號。
製作人告訴魏貝珊,這群人是在學習,若與中國發生戰爭,要如何操作無線電。
魏貝珊問其中一個人:「你做這幹嘛?」
那人回答:「有了無線電,我們就能和世上的任何人交流。」
魏貝珊說:「跟中國人交流?」
那人聳聳肩回答:「如果他們接聽,當然。」
魏貝珊很快意識到,那些人聚會不是因為台海緊張,雖然有人確實對民防感興趣,但常去聚會的,只是單純的火腿族。
魏貝珊一行人最後失望地離開了公園,那天晚上拍攝的畫面,最終只剪入幾個片段。
近年隨著台海緊張達到歷史最高點,外國記者紛紛湧入台灣以捕捉地緣政治熱點的生活。
來自28個國家的200多名記者1月來台報導2024年總統大選,許多短期造訪的記者歪曲現實。他們心中已有定見,常引導性提問來增強效果,而「新聞嚮導」就得幫這些預先寫好的敘述提供背景。
由於台灣常被認為是世界大戰的引爆點,多數製作人希望進入靶場、防空洞或軍事基地,還有人飛往金門或馬祖等離島,想看看中國海岸。
資深的台灣「新聞嚮導」傑西(Jesse, 化名)說:「就像從菜單點菜一樣,他們看到別人介紹過的東西,就想要一樣的。」
今年為某義大利媒體擔任「新聞嚮導」的台灣記者蒂娜.劉(Tina Liu)說:「你看新聞,看到戰機的畫面,就覺得台灣好像很緊張,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並非如此,大家仍在追求那種緊張感。」
魏貝珊表示,她曾在美國、澳洲和歐洲擔任新聞嚮導,許多客戶意識到台海沒有他們希望的那麼具爆炸性時,大多覺得驚訝。
因為單純拍攝日常做不出好節目,魏貝珊會被要求創造緊張的場景,她常得拒絕。她談過話的另8名台灣新聞嚮導也說,有時他們會被迫幫忙製作不恰當、不反映事實的場景,甚至是聳動的場景。
台北的「新聞嚮導」西摩爾(Adrien Simorre)說:「我遇過很多不尊重新聞嚮導專業的情況。」
包括西摩爾在內,十多名在台灣的新聞嚮導發表聲明,描述1月大選後,新聞嚮導與來訪記者之間不愉快的經驗。
他們提及薪水低、缺乏信任、普遍的不尊重。這些新聞嚮導的不滿並非台灣特有,但來訪記者「強加自我觀點和先入為主敘述」等問題,在台灣尤其明顯。
曾有新聞嚮導跟魏貝珊說,外國製作人在金門滿布尖刺的水域游泳,好營造戲劇效果。
台灣自由記者艾莉西亞.陳(Alicia Chen)在社群媒體X直言批評1月來訪記者的不尊重、缺乏信任以及溝通不良等問題。她表示:「我聽說記者強迫受訪者回答有關中台關係的某些問題,如果受訪者不想評論,他們會不斷重複或換個方式問,直到受訪者說出他們想聽的話。」
魏貝珊說,她最常被人問到是否能去靶場拍攝台灣人學習射擊自衛的畫面,但問題是槍枝愛好者在台灣是小眾,槍枝在台灣是非法的,所以他們只能拍攝到空氣槍愛好者的練習場,或是拍攝孩子們拿BB槍奔跑的畫面。
對節目精彩的追求,往往勝過平衡的報導,台北特約記者兼攝影師安娜貝爾.齊(Annabelle Chih)就說,許多來台的製作人誤以為台灣人分為支持統一和支持獨立兩大陣營,但台灣兩大黨民進黨和國民黨既不支持宣布獨立,也不主張統一,儘管雙方對中國的看法存在巨大差異,他們在戰略上是模稜兩可的。
安娜貝爾.齊說:「製作人會問我能不能訪問白狼(張安樂),我跟他們解釋說,他並非合適的採訪對象,他是少數派,而且爭議性很大。」
安娜貝爾.齊說,與國際媒體接觸的經驗並非都是負面,也有許多客戶聽到她的回應後調整報導的角度。
儘管如此,由於媒體競相追逐最吸睛的敘事,對戲劇性場景的興趣也跟著增加。
傑西今年許多客戶都是剛從烏克蘭或以色列回來的特派記者:「一些人意識到生活很正常時,明顯感到失望。」
這些新聞嚮導希望透過發聲,能更準確、更平穩地描繪台灣。
蒂娜.劉說:「我知道很多人是因為我們和中國的關係而來到這裡,每個人都說台灣是下一個香港或是下一個烏克蘭,但我們的歷史不同於這些地方。」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