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86字
在通膨、升息的大環境氛圍下,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激增。為了洞悉不同世代的理財痛點與退休準備需求,中國信託銀行與《遠見》連續第八年合作進行2023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結果顯示,物價上漲有感,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感到「入不敷出」,衝擊75%的人湧現退休金不足的焦慮。
不過,焦慮中也存在樂觀希望。為了避免未來消費力減弱,民眾也積極開拓財源,整體已在進行理財規劃的比例明顯攀升,首次突破八成,來到83%的歷史新高。
2023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針對全台縣市1,200名30歲以上民眾,於2023年8月25日~9月2日進行網路抽樣調查。
過去一年,民眾歷經通膨帶動物價走高與升息促使房貸壓力增加等多重挑戰,讓許多人在投資與理財規劃的心態上發生變化,從調查中發現五大理財現象。
現象一:通膨吃掉退休準備
在通膨、升息雙重夾擊下,約有三成的人表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整體理財規劃」,每四個人中也有一人明顯出現「入不敷出」的感受,其中又以30、40世代感受最深;而民眾最擔憂的是清楚意識到「通膨吃掉退休準備」(65%)的事實。
現象二:不知該如何進行整體理財規劃
過去三年新冠疫情期間,股債處於相對高檔,即使債市僅在近一年出現疲態,如此波動起伏的投資市場,更讓民眾的整體投資獲利並不理想。近三成民眾表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整體的財務規劃,更因大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讓民眾對未來的投資報酬率預期更為保守。
現象三:ETF接受度激增
隨著大環境加速變化,ETF成為股票與儲蓄定存之後,第三個主要投資管道,尤其在30、40、50世代更為明顯。也反映了民眾認為投資市場日趨難以掌握的心態,愈來愈偏愛能分散投資標的的工具,來避免人為操作或押注單一個股、企業的風險。
現象四:退休後願意繼續工作
通膨導致影響金錢購買力變薄的現況,讓民眾對未來感到更不安,75%擔憂退休金不足,願意為此提前做準備。過去,民眾進行的前三大理財規劃項目中,醫療規劃往往獨占鰲頭,今年則由退休規劃以58%居冠、其次為財富累積55%居次、50%為醫療規劃。在退休金流來源部分,有七成民眾將「投資收入」視為退休後主要的金流來源,希望以此為後盾,創造餘裕來支援退休生活;選擇願意「退休後繼續工作」的比例攀高,首度突破四,其中又以30世代、40世代最多。
現象五:以領息創造退休金流
如何提振退休信心?超過五成的民眾選擇擁有穩定現金流,因此包括:領股息占73%、領年金/利息占61%、領基金配息占40%等成為民眾最愛的投資收入方式,另有約五成則採取透過賺取買賣利差方式來創造退休金流。
中信銀行觀察,通膨正在衝擊退休計畫,尤其愈年輕的世代受影響的程度愈深。舉例來說,若以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維持3%、持續30年時間,原先預備的退休金實質購買力恐將大幅縮水五成以上。這也跟調查結果呼應,多數人認為退休前需準備1,500萬元退休金才足以支應生活,但30世代、40世代有較高比例認為需要1,500~2,500萬元才夠。
未來通膨情況可能形成新常態,中信銀行建議,各世代應該重塑理財樣貌,不要僅以追求投資報酬、財富累積與風險保障為滿足,而忽略了最終照顧的對象是「人」。若從世代的理財狀況著手,建議各世代可以這樣做:
30世代》積極打底,完善整體理財規劃
30世代首重財富累積,習慣以股票作為投資工具,但投報率卻為各世代最低(低於3)。做理財規劃時,盡量避免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而虎頭蛇尾。建議除了設定目標並定期定額方式投入具抵禦通膨的金融工具外,也宜藉由基礎醫療險打好保障基底,適時轉嫁風險。
40世代》智能投資,分攤投資規劃壓力
40世代因上有老、下有小,處於開銷急劇增加階段,是各世代中對通膨與入不敷出感受最強烈的一代。中信銀行建議選擇合適的工具或透過智能理財工具當理財規劃幫手,協助累積家庭財富;此外,也能透過逐步堆疊壽險保障,幫自己和家人建築醫療防護網,避免突發性或大額的醫療支出中斷家庭經濟來源,適時轉嫁家庭責任的壓力。
50世代》專款專用,補足不同需求缺口
50世代開始被迫面對退休規劃需求,晚婚者壓力甚至不輸40世代,既有子女高教支出,父母也邁入高齡需被照顧階段,一旦無力感襲來,不乏失去理財動力。中信銀行建議及早檢視面對各種需求缺口,以目標累進、專款專用方式加碼退休準備,醫療保障部分,則鎖定老後可能的高額自費醫療進行規畫。
60世代》信託布局,無限延伸財富價值
60世代主動收入減少,大多也傾向較保守的理財工具,在高通膨之下,投資預期相對悲觀,易浮現「愈理財、財富離我愈遠」的憂心。中信銀行建議選擇能長久抵禦通膨、且創造永續金流的金融工具,增加財務安全感;健康也是關注重點,宜盡早藉由實支實付險、失能險轉嫁老後醫療照顧開銷;為避免資金挪用風險,善用新的金融工具,例如信託可以做到「權利分離」及「專款專用」,滿足照顧自己與家人,或是傳承需求,讓財富價值無限延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