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39字
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去年12月外銷訂單521.7億美元,年減23.2%,連續4個月負成長;去年全年6667.9億美元、年減1.1%,結束連續兩年負成長。統計處預估,今年1月仍將呈現年減狀況,預期減幅將逾三成。
統計處表示,12月外銷訂單521.7億美元,較上月增4.1%,主因中國大陸解封,訂單遞延效應發酵;與上年同月比較,則續年減23.2%,主因新興科技應用需求雖持續,但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需求仍顯低迷,客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加以上年同月基期較高所致。
全年部分,2022年上半年受惠新興科技應用及數位化商機,加以油價仍處高檔,致上半年外銷訂單年增9.5%,下半年則因全球經濟深受通膨及升息衝擊,終端需求疲軟,客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致轉呈負成長10.1%,累計全年外銷接單6667.9億美元,年增率在基期較高下,轉呈年減1.1%。
統計處指出,展望未來,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擴展,數位轉型需求延續,但通膨、升息、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變數持續干擾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力道,恐抑制外銷接單表現,後續發展仍需密切關注。
統計處預估,今年1月接單金額為380億到400億美元,年減35.5%到32.1%。統計處處長黃于玲指出,資通訊部分今年第一季會受到高基期影響,至於傳產部分,目前終端需求減弱,她認為訂單反轉要回到終端需求,但現在反轉消息仍不明顯,因此還要觀察。
接單地區方面,黃于玲分析,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減弱,影響歐洲市場疲軟,美國和東協雖然長期而言將慢慢受惠於供應鏈轉移,但以今年第一季來看還是會受到通膨升息等影響。今年一月對各地區訂單都還會是年減狀態。
黃于玲表示,在塑橡膠與化學品部分,中國大陸產能供過於求,目前對台灣來說出現搶單狀況。雖然一月對中國大陸訂單還會呈現年減,但這主要是因為農曆新年時間與去年不同;長期而言,依照國際機構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比上個月的1.6%上調到1.9%,其中包括調漲中國大陸0.4個百分點,要觀察中國大陸經濟有沒有復甦,關鍵是2月份經濟表現。
黃于玲指出,由於全球通膨影響和央行升息效應,會有遞延效果,對實質生產、消費的遞延效果何時顯現出來很難說,另外,美中科技戰還在持續,都會增加全球景氣疑慮,今年不確定性還是很高。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