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44字
近年來因應製造業缺工與數位轉型的趨勢,工業自動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機器人及機械手臂在加工應用上的需求也愈來愈高。傳統上機械手臂強調高速、高精準度,但對於複雜且細膩的加工作業,如切割、焊接、拋光等應用,對於來料所容許的誤差範圍,則需額外的力量感測技術確保加工品質。
另一方面,機器人智慧化技術的發展,其中力量感測為機器人邁向智慧化的重要一環,透過力量感測能使機器人具備類人的觸覺或力覺感知,因而能夠進行更精細的作業。
機械手臂在自動化的領域應用非常多,常用於取放、輸送、組裝、檢測以及加工等應用上,實際應用多使用模擬軟體來進行軌跡規劃,因此在機器人實際作業上,工件的尺寸變異與機器人系統布局(layout)的誤差,就需要進行補償,其中一種補償方式便是透過力量回饋,這常見於機器人研磨及拋光作業,是以力量感測的方式將精細變化轉換成力量訊號,並經分析校正,將機器人加工精度進一步提升,達到更好的加工品質。
但由於自動化應用越趨高階繁複,因應更多的人機協作與多機共用的需求,機器人本體的力量感測安全防護,也是機器人力量感測技術的發展重點之一。人機或多機在工作時安全區域的重疊,除了預先規劃的障礙迴避外,對於經常需要動作重疊的作業情況,機器人本體或接近區域的力量感測,就必須考量透過力量感測的防護,降低或迴避不必要的傷害。
目前機器人力量感測發展方向主要在於感測與控制技術的精進,應用場域多用於加工、組裝、安全、協作或是夾取等方面,應用情境主要有五大類,包括:(一)材料表面處理,如研磨、拋光及去毛邊;(二)零件的連結、黏合或組裝;(三)符合ISO TS15066協作安全規範,如機器人觸碰停止;(四)協作機器人路徑教導,如以人手拖拉方式快速產生各種應用情境;(五)物件精密夾取等。
在機器人技術上,除手臂本體的運動控制技術外,另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為機器人夾爪設計。為能完成夾取、搬移,甚至是更複雜的組裝任務,機器人夾爪設計因而非常多元,傳統上多採用雙爪式或吸盤式居多,但僅適用單一工件。
為解決上述使用的不便,類人化手掌便應運而生,工研院機械所研發兩款類人化手掌,同時能確保夾持工件施力不會過大或過小,並能適應各種外型尺寸,在手指或手掌端會安裝陣列式的觸覺力感測器,建立觸覺感知技術,讓機器人在夾取物體時的力量控制,能更有彈性。
因應力量感測器應用需求越漸廣泛,國際上各家廠商也紛紛推出更高敏銳與更多軸向的力量感測器,也讓機器人力量感測的應用能夠更加普及,同時擴大其應用的範圍,讓機器人能夠更加靈活且彈性的使用。未來伴隨著AI人工技術的發展,感測器所蒐集到的資訊能被更有效的分析,並且達到傳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進而能讓機器人處理更能朝向智慧化,加上數位化及機器人學習技術的精進,將帶動整體製造產業往更高的水平前進。
(作者是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研究人員、摘錄自《機械工業雜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