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31字
半導體產業材料分析實驗室汎銓(6830)科技成立於2005年,汎銓董事長柳紀綸當時攜手夥伴創業,不過面臨設備昂貴的挑戰,在沒有大集團資源挹注及富爸爸加持下,初期多數分析設備都是向銀行融資而來,創業之初他仍秉持扮演好「客戶研發分析的長期合作夥伴」初衷,希望建立起晶片及IC產業的百年企業願景。
回想當初公司LOGO設計,柳紀綸提到,一開始是先想在一眾同款名片顏色中挑出容易辨識,而選擇黃色,並結合汎銓英文縮寫MSS,將材料分析業務創業為出發點,融合奈米碳管結構做為LOGO,期盼汎銓科技服務平台如同奈米碳管一樣強韌無限延展。
LOGO涵義 兼顧強韌延展
柳紀綸說,最初期盼汎銓所有成員就像奈米碳管中的碳原子一樣,緊密結合,並架構出特有的企業文化和生命力,持續強化專業及服務熱忱。
回憶創業最初,柳紀綸說,當時想若一個月營收有二、三百萬就很好了,完全沒有想過會走到現在的規模(2022年營收規模已達17.26億元),且順利掛牌上市。這18年來公司一步一腳印,每年賺的錢,一半分給股東、一半持續投資設備,購買最急迫性也獲利率最高的設備,壯大至今日的版圖。
不過,成立初期也非一帆風順。柳紀綸說,汎銓一直專注在料材分析領域上,公司競爭優勢分為二部分,一類稱為「絕對領先」,即公司獨有的技術工法,只有汎銓能完成的分析案件。另一類稱為「相對領先」,雖然有技術上及品質上的優勢,但客戶容易因為價格競爭而轉單。
柳紀綸說,公司六、七年前曾有一段時間利潤較差,當時內部檢討誤認某類型案件在技術上具有「絕對領先」而大意掉單。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柳紀綸說,此一事件也致使公司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不惜成本擴大研發團隊,此一研發團隊每天不從事生產,他們的績效就是協助客戶解決分析上的需求,讓客戶黏著度高,亦較不容易受價格競爭影響。
直到三、四年前公司確定分析技術已大幅領先業界,面對自給自足的設備投資已滿足不了客戶對產能需求,以及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崛起,公司在2019年3月第一次對外募集資金,引進中華開發優勢創投及國內各金控創投,有了更大資金挹注,也開啟投入全球布局。
申請專利 築起技術高牆
柳紀綸說,公司除了不斷持續技術精進,也為深化在大陸半導體市場布局,由於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聚落重鎮,也是汎銓主要營運獲利來源,「我們持續深耕在先進製程研發的材料分析領域,目前也是台灣先進製程材料分析市占領導大廠」。
柳紀綸說,預期研發團隊的優勢隨著先進製程升級,技術領先幅度更明顯,或許競爭者用更多時間可做出一、兩個完美樣本,但公司兼顧效率與可量化的完美品質,憑藉研發團隊自行開發各種分析工法並申請專利,在分析業界築起一道又一道短期難以超越的技術高牆。
汎銓來自材料分析營收占比逾75%,至於故障分析(FA)服務跟可靠度分析(RA)搭配約二成以內,均衡健康發展。柳紀綸說,這是公司應對半導體市場需求變化,故障分析主要配合IC設計市場需求,而材料分析則主要來自晶圓代工市場先進製程成長需求。
展望未來,柳紀綸說,公司將推進日本市場布局,汎銓已擁有多家日本大型半導體廠商重要客戶,加上日本也積極鼓勵完整半導體產業在地生產服務,汎銓規劃本季於日本設立子公司及業務據點,期待明年設立實驗室據點,就近提供日本半導體市場材料分析服務。
至於美國市場初步計劃2024年先在矽谷設立業務據點,2025年中旬再評估設立實驗室,服務客戶需求。
汎銓在台灣也提前卡位未來十年成長場地。柳紀綸幽默說,公司已卡位大新竹蛋黃區位置,大新竹地區已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聚落,全球重要IC設計大廠、材料商等,無不希望進駐大新竹地區,以就近投片或服務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汎銓目前在大新竹地區已承租、預購或預租下來的場地面積逾4,000坪,足夠未來十年產能擴充無虞。
汎銓小檔案
資本額:4.68億元
成立時間:2005年7月27日
主要產品:半導體產業材料分析服務、故障分析服務
產業鏈同業概況
產業鏈:半導體產業材料分析等服務
競爭同業:閎康、宜特等
主要客群:每月服務超過200家以上半導體產業鏈從上游IC設計公司設計、晶圓製造封測、PCB與載板廠商至下游的設備廠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