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大蒜收穫機械整合應用 種植到收穫一條龍輕鬆又省工

王志瑋助理研究員(手拿麥克風者)向陳吉仲主委介紹本場研發的篩土集裝機。 台南農改場/提供。
王志瑋助理研究員(手拿麥克風者)向陳吉仲主委介紹本場研發的篩土集裝機。 台南農改場/提供。

本文共712字

經濟日報 黃啟銘

因應大蒜機械化需求,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完成曳引機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及大蒜附掛式收穫機開發。3月31日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親自主持辦理大蒜機械化觀摩會,立委蘇治芬、台南農改場場長楊宏瑛、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林裕彬、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主任劉程煒、土庫鎮農會總幹事黃萬聰等人與會,同時為首批完成訓練的大蒜採收機操作人員授證,期望導入自動化機械,拓展產業發展。

當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中)、與會貴賓同首批完成訓練大蒜採收機操作人員合影。 台...
當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中)、與會貴賓同首批完成訓練大蒜採收機操作人員合影。 台南農改場/提供。

陳吉仲表示,為解決大蒜種植與收穫長期仰賴大量人工的困境,農委會於111年4月19日宣布3年內要讓大蒜產業全面機械化,種植機、乾燥機最高補助2分之1,而收穫機最高補助3分之2,迄今已補助49台種植機、31台收穫機及58台乾燥機。採外,他強調,透過自動化、機械化及冷鏈包裝場等補助,期望能夠拓展農產品的通路,穩定農產品價格。

陳吉仲檢視大蒜採收機收穫的蒜球。 台南農改場/提供。
陳吉仲檢視大蒜採收機收穫的蒜球。 台南農改場/提供。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於110年完成開發附掛式大蒜種植機,以一畦三行為主要模式,每天可種植0.56~0.96公頃,人工種植每人每天僅可種植0.03~0.04公頃,人機比約為18倍,目前全臺機械種植面積達270公頃。

國產化大蒜切葉機,目前已技轉廠商使用。 台南農改場/提供。
國產化大蒜切葉機,目前已技轉廠商使用。 台南農改場/提供。

一貫型挖掘式大蒜收穫機,人機比可達4倍。 台南農改場/提供。
一貫型挖掘式大蒜收穫機,人機比可達4倍。 台南農改場/提供。

當日觀摩會現場,透過展示並操作大蒜收穫機械,挖掘式大蒜收穫機具有收穫速度快,對收穫環境要求相較不高等優點。台南農改場所研發2型附掛式機型,第1型為二段型挖掘式收穫機,每天可收穫0.56~0.8公頃,對照人工採收每人每天僅可收穫0.03~0.04公頃,人機比約為8倍;第2型為一貫型挖掘式收穫機,可降低帶土量至15%以下,適用2-3行栽培模式,每天可收穫0.32~0.4公頃,以3人操作估計效率約每小時可收穫0.05公頃,人機比約為4倍。

台南農改場表示,期望藉由大蒜收穫機械整合應用,解決大蒜種植及收穫之人力不足等問題,進而促進產業發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台汽電深耕電力市場30年 淨零轉型的永續好夥伴
下一篇
台灣積層添購數位印刷機 迎合節能減碳的環保趨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