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40字
為促進台灣資本市場及資產管理產業發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舉辦的「2023資產管理前瞻系列論壇」於9月15日在台北登場,以「接軌國際減碳趨勢,促進企業淨零轉型」為主題,邀集產、官、學重量級專家共同分享政府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多管齊下,推動相關法規及碳權交易等措施,擴大資本市場發展並與國際交流合作,期能創造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帶動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力。
此項論壇邀集專家分別進行「接軌國際規範,攜手淨零轉型」、「加速建立碳權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及「洞悉國際碳權交易,掌握未來投資趨勢」等三場專題演講,最後舉辦綜合座談,現場座無虛席,互動氣氛熱絡,獲業界廣大回響。
證基會董事長張傳章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全球氣候變遷加劇,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倡議碳中和、淨零碳排並提出具體行動及目標,隔年更確定成立氣候融資機制,籲請發達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提供資金協助,減少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衝擊,凸顯達成淨零碳排已是國際大勢所趨。
張傳章強調,台灣為和國際接軌,落實2050淨零轉型目標,蔡英文總統今年2月公布將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近期成立的碳交所也將扮演關鍵角色,牽動台灣資本市場未來永續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為業界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師法歐洲 推動循環經濟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則華分享歐盟淨零轉型的經驗指出,歐洲各國節能減碳腳步領先,主要因其企業界普遍認知減碳為因應氣候變遷必走道路,並可掌握商機及提升未來競爭力,儼然形成企業文化並落實到具體行動。政府支持方面則是提供補助、建立碳排交易制度及推動循環經濟等三管齊下,其中推動循環經濟為台灣較為欠缺部分,為未來政府和民間攜手努力的重點方向。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針對今年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予以說明,針對業界關切的碳定價課題,他指出,碳費規畫預計將針對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製造業與電力業徵收,其費率考量以國內溫室氣體減量現況、排放源類型、溫室氣體種類、排放量規模、自主減量情形及減量成效為依據。
碳權交易 提高產業誘因
針對碳權市場課題,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將推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未來企業可在交易平台上移轉、交易或拍賣予有碳費抵減或增量抵換的需求者,亦可因應國內規範,如抵減碳費等措施,以激發各界投入減碳,再依減量技術發展調整對策,邁向淨零目標。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指出,在淨零排放浪潮下,隨減排目標逐年提升,碳權將成為企業避險主流,企業可透過碳權期貨及碳權期貨ETF進行碳避險;不過,期貨具有槓桿特性,風險較高且較為複雜,較不具槓桿特性的碳權期貨ETF則為企業碳避險的最佳選項之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