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1字
第2屆台灣國際地熱論壇2月20、21日登場,共有超過40國、600位專家與會。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致詞表示,全球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快」是各國的共同點;為達2050年淨零目標,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必須加速、加速再加速。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從北投大屯山到宜蘭、花東分佈許多淺層及深層地熱。專家表示,初期可從淺層著手,藉此練兵及累積經驗,也是培養在地溝通及發展地方創生的良好介面;深度3-6公里,水溫150度的熱源,估計開發潛力高達40GW。
台電是電網提供者,中油挾著既有鑽井技術及團隊,在地熱開發具有優勢,成為領頭羊。除了二家國營企業,民間也踴躍投入,並形成產業鏈。中油與國内外先進企業及研究單位合作,簽定許多備忘錄,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依循「先探勘後發電、先獨資後合資、先研發後發展」的策略在各縣市插旗,仁澤示範型地熱電廠去年10月正式運轉,今年4月及明年底,土場還會有一座4MW、5MW案場商轉。
地熱可做為基載電力,全台蘊藏量上看40GW,是繼太陽光電及風力之後,極具開發潛力的資源,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三大再生能源產業。曾文生表示,台灣土地有限,地熱設備大多位於地下,宜「立體化」開發,如同農漁電案場朝一地兩用或多用。
目前台灣已開發的地熱規模60MW,政府希望20MW於2025年商轉,2030、2040年增至200MW及2GW,2050年實現6GW的目標。地熱開發具風險且耗資不菲,成功的探勘是關鍵,但過程需要技術到位以及資金支持,政府提供財務支援,業者可獲得5成鑽探補助。20年的FIT費率採取前高、後低的二階段作法,此外,也應全面展開地質資源開發及人才培育。
政府去年頒訂「地熱專章」,相關法規面解套後,申請速度改由中央審查而加快,立法院也針對土地使用補償及擁有20年水權進行討論,也規範案場之間的合理距離,避免造成干擾,回注水也要達9成以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