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07字
在台灣每4分10秒即有一人罹癌,相較前一年又快轉20秒,為了解罹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台灣聯合抗癌協會與書田醫院家醫科陳柏臣醫師合作,於今年9月針對150位癌友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味覺失調雖然是癌症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卻容易被輕忽,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機率增加,甚至難以承受後續療程,需要病友與家屬更多重視。
化療為癌症療程的最普遍、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治療過程中也會傷害癌友體內的健康細胞,導致各項副作用。台灣聯合抗癌協會陳樹人秘書長表示,除了常見的掉髮外,味覺失調更是癌友在化療過程中難以言喻的副作用,從回收的142份有效問卷中發現,有高達70%的癌友在治療過程中曾有味覺失調的情況。
問卷結果顯示,雖然癌友們多數認為自己樂觀面對味覺變化,但有近半的親友卻認為被照顧者時常埋怨食物不好吃或選擇不進食,且為了後續療程,他們多會勸說或強迫癌友進食。這些情況,皆源自親友對於癌友的關心,以及無法理解癌友味覺失調的情況,也因此有31%癌友或其親友表示因此導致爭執,看似小問題的味覺失調副作用,其實已對癌友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陳柏臣醫師表示,癌友味覺失調是源自化療過程,消化系統受到傷害,尤其對增生較快的口腔黏膜細胞更為明顯,使味覺受損,讓日常的食物味道在癌友口中變成各種異味,包含嘔吐味、鐵鏽味、藥劑味與苦味等,嚴重甚至將嚐不到任何味道。透過調查顯示,面對突然的味覺變化,有超過75%的癌友因此進食意願降低、食慾不振。但無論採用何種癌症治療方法,都會造成身體細胞受損,為了修復重建細胞,營養需求更勝以往健康時期,從調查發現,有35%的癌友及親友表示患者曾自覺或被醫師指出有營養不良問題,當身體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修復因化療受損的細胞,恐使癌友更虛弱,而無法負擔後續療程,不只嚴重影響治療成效,更延遲救治時機。
曾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友郭小姐分享,從第一次化療後,進食就很明顯變成刺激,酸甜苦辣都變得更強烈,甚至會覺得食物有苦味、水溝味,因此覺得太油、太鹹、太膩;到最嚴重時,嘴巴內外都開始脫皮、佈滿傷口,連不辣的食物都會讓口腔有熱辣般的刺痛,甚至連講話、吃東西等等口腔黏膜受到摩擦,就會長水泡,因此常以喝湯與吃水果、果凍等清淡食品,做為主要的營養攝取方式。同時,郭小姐也很感謝媽媽的陪伴與理解,在味覺失調期間盡力滿足她的飲食的需求,陪她一起度過漫長的抗癌之旅。
針對癌友的飲食照護,靖妃中醫診所陳玫妃中醫師提出視味覺變化隨時調整、善用食物自然風味與選擇自己能接受的風味等三大原則提供癌友參考,建議親友在準備料理時,要依癌友每個階段的味覺變化做改變,並善用癌友喜歡的口味,讓味道更凸出,增加進食意願。針對味覺失調最常見的苦味,陳玫妃中醫師表示可以先含一口水或茶,利用高湯或香氣減緩口中的苦澀;改用木製或陶瓷餐具也能避免金屬餐具袋給癌友的強烈氣味。也提醒補充水分很重要,可以利用新鮮蔬果或菇類調製甘甜高湯,或以勾芡保持水份,讓口感更滑順易吞服。
陳玫妃中醫師發現,許多癌友會在療程中搭配保健食品,她建議挑選挑選有經過臨床實驗且教學醫院使用的保健食品較安心。另外,也建議含有海藻萃取物的保健食品,可幫助調節味覺失調、食欲不振的情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