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300字
根據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托(Vilfredo Pareto)的研究結果,義大利整體財富的80%掌握在前20%的人口上。
股市的 80 / 20 法則
像這樣整體結果的 80% 出自於整體原因 20% 的現象,就稱為「 80 / 20 法則」或「帕列托法則」。這個法則已經在很多經濟現象裡都獲得驗證,比如百貨公司前 20% 的客戶,貢獻了整體銷售額的80%,銷售額前 20% 的公司,占了整體市場的 80%。80/20 法則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適用,尤其是資本主義的股票市場。一間公司的總市值(全部股數乘以股價)是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標準,總市值前 20% 的公司占了整體總市值的 80%。
分析目前在南韓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公司總市值,就能更確定有 884 間公司,整體總市值約韓幣 1,967 兆(約台幣 49.2兆),屬於前 20% 的公司共 177 家,總市值韓幣 1,796 兆(約台幣44.9 兆),占了整體的 91%。我們發現,這裡貧富差距的現象比起帕列托的 80 / 20 法則更為嚴重。
另外,南韓交易所前 177 家中的前 20%,也就是 35 家的總市值約韓幣 1,375 兆(約台幣 34.4 兆),占了 177 家的 77%。此處也可以發現和 80 / 20 法則大致相符。
股市也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無論在哪個產業,只要有可以賺錢的新領域,就會有無數公司冒出頭。韓國的 KTV 也曾經多到每走兩三步就有一間,網咖、麵包店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開。但在這麼多競爭者的情況下,供給會大於需求,那麼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大家爭相降價,盈利水準就下跌了。最終導致競爭力較弱的業者關門大吉,僅有少數握有競爭因為存活下來的業者少了許多競爭者,所以價格能再往上調漲,因此盈利水準會提升。那麼就能雇用高級人才或投資技術研發,當產品品質有所改善,品牌的認知度與價值就會更加提高。在業界名列前茅的公司可以在股票市場掛牌上市,募集更多投資金額,更加領先其他競爭者。因此,它們在國內可以成為一流公司,向海外進軍成功時,就成了全球一流公司。
光看麵包店就知道,韓國曾經有無數間麵包店,現在卻只剩PARISBAGUETTE、TOUS les JOURS、Crown Baker 等少數連鎖品牌瓜分市場,其中PARIS BAGUETTE市占第一,幾乎獨占了整個市場。漢堡業也曾經有很多小店家;但現在是由麥當勞和漢堡王瓜分全球市場,其中麥當勞可說是穩坐第一名的寶座。以前韓國各區都有錄影帶出租店,現在則是Netflix主宰全世界。
汽車、石油、製鐵、造船、電腦、網路、手機等產業情況也很類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只有名列前茅的企業能生存並主宰市場,是以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再自然不過了。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全球一流公司,它們的銷售額與盈餘都是最多,股價也上漲最多。而此一現象是超越時空的,過去有,現在也有,未來也將會如此。
在未來,只有一流能夠倖存
韓國的電子業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別是三星電子與 LG 電子。二○一○年到二○二○年底為止,這十年間,三星電子股價約上漲了377%,而 LG 電子的股價僅上漲 13%。韓國電子業界的第一與第二的股價差異居然如此之大,這是為什麼呢?
這兩間公司的事業領域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其實很難精確地進行一比一的比較。這兩間公司的事業版圖中,最有競爭力的領域相異,最大差異是三星電子有半導體。總之,股價是綜合評估各家公司的所有事業版圖,所以可以看出整體的經營成績。
二○二○年三星和 LG 的銷售額分別為 237 兆(約台幣 5.9 兆)與 63 兆(約台幣 1.6 兆),三星電子大約是LG的4倍;營業利益部分,三星電子是 36 兆(約台幣 9,000 億), LG 電子則是 3 兆(約台幣 750 億),大約是 12 倍的差異。論營業利益率,三星電子是15.2%, LG 電子則是 5.1%。
所謂營業利益,指的是公司透過它的本業賺取的利益;透過股票或房地產投資賺取的利益,則不包含在營業利益裡。但盈餘則包含了投資所賺取的利益或虧損,投資獲取的利益可能在某些年度特別多,平常卻沒有,所以我們很難看做是固定持續的數字。也因此,想要了解某間公司的競爭力,要看的不是盈餘,而是營業利益。有些公司的營業利益很低;但盈餘卻很高,這表示它們本業表現並不好,而是因為其他部分表現得好,才能賺錢。但要想長久維持住這份收益,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營業利益率維持在高水準的公司,才是適合投資的公司。投資股票時,要以營業利益率為標準選擇。 營業利益額多、營業利益率高的公司,代表它的本業很有競爭力,是優良企業。
三星電子二○二○年底的總市值是 544 兆(約台幣 13.6 兆),LG 電子則是 23 兆(約台幣 5,750 萬),一共 23 倍的差異。兩者的營業利益額差距大於銷售額差距,總市值差距又大於利益額差距。這就是因為股價不僅反映當下的營業利益成績,更是反映未來的營業利益成績。無論銷售額再高的公司,只要利益少,股價就不會上升。
新冠疫情導致市場支配結構加速改組
當新冠疫情引起的經濟危機化解後,企業間的市場支配結構將會改組。但這並不表示危機化解了,所有公司的股價都會上升。像新冠肺炎大流行這麼嚴重的經濟危機出現時,名列前茅的公司銷售額與盈餘會大幅減少;但吊車尾的公司則會直接變赤字或倒閉。當疫情結束,經濟復甦,人們增加消費後,吊車尾公司曾經的銷售額就會轉往前幾名的公司。因此,前段公司的銷售額會增加更多。
前面也提過,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無論是哪個國家或時代都會存在,無法靠人為消除。當政府嘗試這麼做,整體經濟就會瓦解。不過政府可能會讓金字塔上層的公司繳交更多稅金,或是改善制度,盡量讓兩者都能共存。總之,要投資就要買更有可能存活、股價更可能上升的金字塔頂端企業。
進到前三大就能存活?
有一陣子韓國曾流行「進到前三大就能存活」這句話。以韓國電信市場舉例,過去曾細分為有線通訊、無線通訊、 PCS(個人通訊服務, 2.5 代行動通訊)、網路等服務種類,因而產生 KT、 Dacom、SK 電信、 Hanaro 電信、 LG 電信、 Powercom、 Hansol PCS 等多家公司。但經過改組與合併後,就剛好剩下三家—SK 電信、 KT、 LGU+。
以二○二○年為準, SK電信銷售額為18.6兆(約台幣4,650億),營業利益額為 1.3 兆(約台幣 325 億),營業利益率為 7.25%,每股盈餘為 1 萬 8,631 元(約台幣 465 元),總市值 19.2 兆(約台幣 4,800億)。 KT 的銷售額為 23.9 兆(約台幣 5,975 億),營業利益額 1.2兆(約台幣 300 億),營業利益率 4.95%,每股盈餘 2,520 元(約台幣 60 元),總市值 6.3 兆(約台幣 1,575 億)。 LG U+ 的銷售額則是13.4兆(約台幣3,350億),營業利益額是0.9兆(約台幣225億),營業利益率為 6.60%,每股盈餘 1,069 元(約台幣 26 元),總市值 5.1兆(約台幣 1,275 億)。
【問題】剛剛我們前面看到韓國電信市場的銷售額第一名是KT;但營業利益額、營業利益率、每股盈餘和總市值的第一名是 SK電信。那麼,誰才是韓國通訊市場真正的第一名?
答案是 SK 電信。因為營業利益額,說得更精確一點,是每股盈餘才會讓大企業的股價上升更多,而非銷售額。比較每股盈餘時,要以相同股票面額進行比較。 SK 電信每股的股票面額是韓幣 500 元,KT 和 LG U+ 則是 5,000 元。若 SK 電信的股票面額是 5,000 元,每股盈餘就是韓幣 11 萬 210 元(約台幣 2,700 元)。如此看來,我們可以得知, SK 電信的股價會是壓倒性地高。
每股盈餘反映出的就是總市值, SK 的總市值之所以比其他兩家公司高出許多,就在於每股盈餘差距。總市值展現出投資者為這間企業的價值打的分數,股價是反映未來價值,而總市值能說是結合該企業目前成績與未來展望。因此如果你不懂分析企業,不知該如何判斷特定市場中的第一名時,可以簡單挑該市場中,總市值為第一的公司。在股票市場中,判斷第一名的標準就是總市值。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系下,現在逐漸演變成前三大仍不夠,只有第一名才能倖存的時代。光看韓國的汽車產業,過去曾有現代汽車、起亞汽車、大宇汽車、雙龍汽車、亞洲汽車、雷諾三星汽車等多家企業,歷經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只剩現代汽車一家存活下來。其他公司或賣給國外企業,或被買下合併。起亞汽車雖還算是韓國企業,但因為被現代汽車集團買下成為子公司,事實上等於只剩一家倖存。
網 路 搜 尋 引 擎 市 場 在 一 九 九 ○ 年 代 還 有 Daum、 Yahoo、empass、 Nate、 Altavista 等眾多公司,目前韓國幾乎是由 Naver 獨占,美國則由 Google 獨占。手機市場原先也有三星電子、 LG 電子、Pantech 泛泰等,後來 Pantech 關門, LG 電子也因連年虧損,最後傳出要賣掉該部門。航空市場過去為了打造競爭體制,創立了韓亞航空,最終仍被大韓航空買下,除了廉價航空外,等於也只剩下一家。
無論是哪個產業領域,只要出現新領域,就會有無數企業互相競爭,其中競爭力較差的公司可能倒閉,或被其他公司買下合併,然後消失。最後只剩下前三大等少數幾間公司瓜分市場,再演變成只有第一名倖存的局面。就算剩下前三大,一般而言盈餘是第一名最多,股價也會是第一名公司漲幅最大。一般公司害怕不景氣,一流公司卻是享受不景氣。因為不景氣會讓競爭者減少,投資股票就要投資這種一流公司。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大分散,股票高獲利法則》
作者:李一泳(이일영)
延世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後,曾在LG CNS工作10餘年,歷經了財務、HR、戰略規畫等各大職務。後擔任韓國金融學院院長15年,從事金融教學與諮詢業務,是一位在證券、退休基金與保險領域,共持有12個認證的專家,包括國際認證理財規畫師(CFP)、投資資產經理與證券投資顧問等。
合作對象有三星電子、韓國勞動部、LG CNS、樂天卡、綠十字等,並擔任KBS、MBC、地產TV等眾多媒體的財經顧問,負責解說相關問題。
曾在企業組織講課超過數百次,也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教授了選擇金融商品的標準。有客戶長期投資本書介紹的全球一流公司的股票,累計回報率超過100%。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