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一支30倍本益比的股票,為何再好我都絕不會去買?資深外銀研究主管的投資心法

提要

持股跌了一半,該逃還是該等?第一分析師分享三個思考點,讓你不再為了買股住套房而失眠!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873字

樂金文化 作者: 張化橋

編按:作者年輕時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任職,轉戰香港證券市場後,屢屢被評為「最佳研究團隊」、「最佳分析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多年研究經濟與股票後,所打磨出的投資理念。

他以個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做短期投資」。身為分析師,作者也曾崇尚價值投資,企圖找到能持續看漲的潛力股,但他並不打算把這種投資方式推薦給散戶。他想要告訴散戶:做指數投資,才是最實在的方式。

「持股崩跌」恐怕是投資人最害怕的事情。當市場恐慌時,許多股民都會急於出清持股,結果賣在最低點,事後才捶胸頓足。許多睿智的投資大師都說過,好股下跌時,才更是持有的時機,但是身為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培養正確眼光,抱到對的股票,而不是套房住好住滿卻痴痴盼不到股價逆風高飛的那一天?讓第一分析師告訴你三個思考點,買股長抱才能更安心。

關於投資要留有餘地,很多人講過無數次,也幾乎沒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但要做到太難了。當股票價格往上走的時候,每個人都怕錯過機會,所以大家爭先恐後搶購。

從 20 倍的本益比到 30 倍的本益比,大家都會找到各種原因來證明它的合理性。到了 40 倍,反而有更多人去追捧。股價往下跌的時候,大家越看越不對勁兒,越看越害怕,因此,一家完全正常的公司的股票跌了 90% 之後還有人在拋售。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

2008 年底,雷曼兄弟公司倒臺以後,我就拋售過兩家很正常的中國公司的股票──我當時莫名其妙的害怕它們熬不過金融危機。半年之後,這兩檔股票都漲了2倍多。想起來,我就想踢自己兩腳。

後來我反思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一檔股票正在往上爬的時候,風和日麗,我們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它有沒有可能跌一半?如果有可能,我怎麼辦?我敢不敢衝進市場加倉?我會不會在同一檔股票上買更多的數量?」理論上這很好講:既然現在我願意持有它,跌了一半之後,那不是更有吸引力嗎?

其實, 24 倍的本益比完全可以在一個星期內變成 12 倍。有一萬種理由可以證明,這12倍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而且是很正常的本益比。原因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比如,加息的預期、通貨膨脹的預期、原材料漲價、成品跌價、管理層變動、行業擁有新的競爭者,或者原來的數字本身就有點誇大等。

作者派特.多爾西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從 1997 年中期到 2007 年中期的十年間,微軟公司和 Adobe 公司(做 PDF 文檔那家公司)的每股盈餘每年分別平均成長了 16% 和 13%(這都屬於很高的成長幅度),而它們的股票價格每年每股分別平均上漲了 7% 和 24%。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原來,在起點時,微軟公司的本益比高達 50 倍,而 Adobe 公司的本益比只有 17 倍。到了 2007年中期,它們的本益比分別變成了 20 倍和 45 倍。

當你的身價突然從 100 萬元變成 50 萬元的時候,你真的好受嗎?你真的能夠處之泰然嗎?這錢是你辛苦得來的,父母妻小還要靠你,在你亂了方寸的時候,你的投資決定可能會讓你以後後悔。

如何儘量避開這種局面,我有幾個想法。 第一,看股票時,要留點餘地。比如,把公司的歷史帳目和未來預測多打些折扣。

第二,在估值時也要留點餘地。比如,在估值一檔股票的合理價值時,應該是 5∼8 元,而不是 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最後一點,用心看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問題,有些問題你只是沒有看到而已。它們的管理層也許一直有暗鬥,但可能偽裝得很好。

為了減少自己被沖昏頭腦的次數,我建議大家多看「絕對的」估值方法,少看「相對的」估值方法。比如,如果僅僅是因為同類的股票更貴( 40 倍),我絕不會去買一支 30 倍本益比的股票。

比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 30 倍這個數字,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它意味著我的投資需要 30 年才能賺回本錢(假定公司未來以目前的獲利水準發展)。當然公司未來的獲利可能有成長,但也會有下跌的年份。

對於極少數高成長的公司來說, 30 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極少數公司可以持續多年高成長(比如,超過 20%)。

如果我們「感覺到」這家公司在高成長,那家公司也在高成長,我們大腦可能已經被外界的氣氛沖昏了,這個時候的大環境可能已經有問題。股票的本益比跟通貨膨脹,也就是跟銀行利率有關。

一般情況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數越低,反之亦然。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相對」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續嗎?萬一利率突然漲了呢?

我在香港曾經炒過「窩輪」(即 warrants,認股權證和認沽權證, 編按:此為香港用語,台灣稱為權證),這是讓我很後悔的事情。虧了錢是一回事,違背了我自己的投資原則而虧錢是另一回事。

這些「窩輪」當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實際上你是在賭博,賭的是某一檔股票或者恒生指數會在一個固定的日期(比如 5 月 31 日)之前漲到什麼程度,或者跌到什麼程度。

即使你的總體分析和個體分析都是正確的,預測和把握市場的時機也是非常愚蠢的。

我在本書其他地方也反覆講,把基本面分析正確已經非常不容易,如果再要求加上對市場時機的預測,那就太過分了。

一個正確的基本面有時候可能需要兩年、三年,或者五年甚至十年才能表現出來,你有耐心和資金等得起嗎?「窩輪」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幾個月,最長一年。

炒「窩輪」是信心爆棚的表現,但對大多數人來講,是無知的表現,他們不懂得基本面的表現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的《中國最敢講真話的股市人:中國第一分析師打磨十七年的股市眼光,最誠實又直白的洞悉市場真相》

作者:張化橋

1963年出生於湖北荊門,自稱「湖北農民」。16歲邁入大學校門,23歲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1989年初,他赴澳大利亞留學,並執教三年。1994年轉戰香港證券市場,以「敢言」著稱,自稱「投資者的走狗」。曾任職於瑞銀、匯豐等多家外資銀行。現任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國際(938.HK)首席執行官。

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他的團隊連續五年(2001~2005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其本人亦連續四年(2001~2004年)被《亞洲貨幣》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但同時,因為敢言,張化橋曾多次「惹禍上身」。

1998年,張化橋在匯豐當中國研究部主管時,因發表「雙輸論」〈中國外匯太多,為何發外債?〉,反對中國財政部發行美元「揚基債」而被匯豐解雇(匯豐是「揚基債」的主承銷商之一)。但他一點都不介意,更是聲稱這是分析師生涯中最光榮的一個片段。

2002年,他發表質疑紅籌公司格林柯爾的報告,因此遭到了起訴,隨後,他對另一個紅籌公司歐亞農業(沈陽荷蘭村)的質疑,也差點為其帶來另一場訴訟。當然,這兩個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

對於自己的敢言,他一直無悔。即使被罵「黑嘴」、被起訴,他仍然執著於「怎樣想就怎樣說」的信念,因為,「要保持分析員的獨立性」。2003年,他是推進中國OFII成功的干將之一。2006~2008年,他擔任紅籌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營運官,為業務轉型和股東增值起了很大的作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樂金文化,創立於2018年,我們秉持編輯專業和文化使命,探索世界重要的問題、思想與趨勢,透過引介、出版海內外的優質好書,期許為每位愛書人帶來一場場的心靈饗宴,讓好書不寂寞。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張先生投保「月配息投資型保單」,業務員說身故理賠不計入遺產總額,是這樣嗎?
下一篇
連10年每日投入股市17小時,睡4小時!31歲億級散戶從1萬元起家:我不是天才但曾交易瘋狂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