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女明星賣包換3個月溫飽?她從一間房到身價2億,勸好友超越「殘值」追求真正增值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1411字

經濟日報 時報出版

文/吳淡如

你是否曾經站在奢侈品牌店前,猶豫不決,想要購買那款顯赫的名牌包,卻又擔心這筆金額會成為你的負擔?你是否曾想過,這個包包,它真的是一項資產嗎?什麼是資產呢?就是能夠為你帶來現金流,把錢放進你的口袋的商品或服務;相反的,耗材會減損它的市場價值,並且可能需要你投入現金去供養。

作家吳淡如在其著作《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女性也不要迷信名牌包是資產,只要妳用過,它不會增值,我的貴婦朋友很堅持她的愛馬仕柏金包是資產,直到她在某二手店看到和她一樣的包,只是略略被使用了,價格剩下原價三分之二。

只能說它仍有價格,仍有「殘值」,實在無法說它是可以增值的資產。拍賣會上的高價柏金包,是由商家或名人提供,可不是來自於一般消費者。

拒絕耗材誘惑,識別真正增值的路從現在開始

很多看起來很有價值、有用的商品,其實都是耗材。例如智慧型手機,只要蘋果推出新手機,就會掀起一波「開箱」風,為了搶到手機不惜花時間排隊,或是動用人脈關係,大家似乎樂此不疲。

但是在我看來,手機功能再強、風格再時尚、再能幫你做生意,都是耗材。「耗材」不是在罵它沒用,而是在東西本身是否能夠保值加增值。生活中需要定義的耗材很多,但只要你明白它是耗材,就不會步入「我明明很有錢,為什麼後來會一窮二白?」的疑惑。

抓住真正的資產,超越「殘值」追求持久價值

有一位明星向我展示她的包包時這樣說:她有很多的名牌包,它們就是我的家當跟資產。原來她在某一段財務出現問題時,賣掉前男友送的名牌包,拿到一大筆現金,換得之後三個月的溫飽。之後她發憤圖強,不斷累積資產,而且只要有錢就買名牌包。

因為她覺得,精品因為物以稀為貴,在市場上相當保值,只要缺錢就可以變現支應。這個概念對嗎?當然不對。

其實,所謂「保值」並不是真的,也沒保住全值,它只是保住「殘值」,至少還勉強能換錢而已。我們值得存「會貶值但至少還有殘值」的東西嗎?聰明的你,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發掘真正的資產增值之路,超越「保值」的表面誘惑

舉例來說,一個名牌包購入價40 萬元,過了一年還能以75 折的價格30 萬元賣出,一般人通常會說它「相當保值」。但這筆買賣代表這個商品無法為我們帶來正現金流,除了10 萬元的損失外,算仔細點還得扣掉這筆錢如果放銀行可以得到的利息(現金的機會成本)。

更不用說,除非是全球限量包款,不然大部分的精品在二手市場的脫手價,其實都被殺得很慘,還要付出相當高的交易成本。二手店家賣30 萬元基本上可能只給寄賣者12 萬元到15 萬元。

耗材與持久增值之間的差異

同樣的道理也能夠套用在珠寶飾品上,你自己戴的首飾就當耗材吧!別想太多。我自己的界定方法是,如果它稀有、夠大、成色好,可以登上國際拍賣會接受買家競逐,在變賣時不減損價值,是可以被當成資產(基本上三克拉以上成色好的鑽石,是可以視為資產的,但是它的交易成本很高,也沒利息喔,不可輕忽)。

掌握增值契機,脫離耗材的迷思

但如果你只是買來配戴,比如說,一條20 萬元的C牌名牌手環,二手價格常常就是5 萬元,絕對不是資產,你說戴著高興就好了,有一個也夠了,別當成儲蓄資產拚了命買。

我真的看過每年到銀樓買飾金或小金鎖片「存」起來的女性,自以為保有相當價值,事實上只滿足了心裡的感覺。

正確判斷資產或耗材,可以讓你在花錢時保持理性,不要讓自己為購物行為合理化,一廂情願以為你買進的是資產,其實是讓你愈買愈窮的耗材。

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2015年,時報出版邁入第40個年頭。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股今年二度回檔 2檔ETF帶你抗跌穩穩賺
下一篇
中秋變盤?台塑、南亞、台化跌破淨值...35年老手:瘦死駱駝比馬大,為何塑化股將有跌深大反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