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從股災賠掉200萬存款,到年領200多萬股息!她從底層翻身「只要學了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454字

經濟日報 幸福文化

編按:作者以ETF做為核心持股,目前年股息收入200萬,她從小窮苦度日,為錢所苦,她表示,「為了省錢,大賣場一條吐司,可以吃一個禮拜!」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創造新的人生。「生活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但你永遠可以選擇成長;當你告別茫然,終結頹廢,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時,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即使沒有富爸爸,多次跌落谷底,依然能敗部復活,作者想告訴大家,月薪3萬的小資女,透過正確的理財方式及正念思維,一樣有機會透過刻意練習,重新開啟新的人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 孫太

「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盡頭,將如何選擇過這一天呢?」

「只要你學了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裡提到的主人翁墨瑞教授是米奇在大學時代最親近的教授,畢業後十幾年完全沒跟教授連絡,多年後再見面時,教授已時日無多了,於是兩人相約每個星期二都要見面,米奇發現教授即使面對著死神一步一步的逼近,卻依然對生活依然保有熱情和幽默感,這點便開始融化他原本世故且冷漠的心。於是米奇為了籌措恩師的醫藥費,將教授傳授的人生智慧集結成冊,最後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其中《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段對話,讓我深感動容,引用一小段跟大家分享。

教授表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

學生問:「你怎麼可能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

教授說:「我每天想像有隻小鳥兒站在我肩頭上,問著:『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準備好了嗎?我是否問心無愧?今天就是我死去的日子嗎?』事實上,只要你學了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只要你學了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句話,讓我想到《終極假期》這部電影,電影裡的女主角喬治亞是一位胖胖的百貨公司員工,被誤診罹患絕症剩下四個禮拜的壽命,當時還不知道實情的她決定放下一切,為自己勇敢的活一次,如果今天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度過餘生呢?

這部電影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鳴,所以看了好幾次,每次都被感動到熱淚盈眶,若遇到難以抉擇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怎麼做我的內心才會感到平安,不留下遺憾呢?」。我相信多數人若知道自己的死期,未必會選擇替公司賣命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對吧?

《死前會後悔的二十五件事》作者是位安寧病房的醫生,在陪伴至少一千位臨終患者度過肉體煎熬的同時,選擇開始紀錄許多病人,臨終前的心情和遺憾,最後以大數據的方式,統計出最多人感到遺憾的二十五件事,其中包含健康醫療、心理、社會生活、人際、宗教哲學、來不及對所愛的人說「謝謝」等六大面向。

由此可見,多數人若能提早知道自己的死期,那一定會努力盡可能不留遺憾,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充實和滿足,無論是選擇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述說情意,或感激至親好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又或是是跟喬治亞一樣,散盡家財去追求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扮演多種各式各樣的角色,負起相對應的責任。以我自己為例,我必須負責的角色,除了是一位母親、妻子,同時還是一名作家、學生、讀書會主領人、還有肩負社會責任的KOL(Key OpinionLeader,關鍵意見領袖),這幾個身分,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雖然許多書和電影都不斷在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卻很少告訴我們到底該怎麼做?經過這幾年的修鍊和學習,我發現,這其實是有一些方法的,並且深刻地體會到,唯有刻意練習且透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微調、才有機會邁向愈來愈幸福且平衡的人生。

脫去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二○二三年底因為摔斷腿而在家休養,被迫取消期待許久的義大利之旅,那段時間我的心情down 到谷底,對人生也開始有了許多反省,想起《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這本書,作者李開復在罹癌之前,藉由自身優異的表現,在許多享譽國際的公司上班(蘋果、微軟和Google 等),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打亂了人生的步伐,如日中天的事業就此停擺,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治療,過程中他問自己:「這一場大病,把我推到生命的面前,一次次的質問:脫去這些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

過程中,李開復深刻體會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的:「向死而生,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後來他不但出書,還拍了:築夢者之李開復─《向死而生》的紀錄片,只希望能藉由自身的體悟,去喚醒更多人有意識的關心自己的健康和人生。

透過上述的閱讀過的書籍、看過的電影,讓我不由得感慨,很多現在過不去的心結,在死亡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誠如《與成功有約》提到「以終為始」這個習慣,作者要我們時時思考:「你希望在喪禮上追述你生平的人,怎麼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怎樣的品德?」

讓我深刻體悟到那才是我們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當生命即將凋零,我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還在辦公室繼續加班替老闆賣命到最後一刻,因此,在此想希望你思考,離開人世的那一刻,你會希望自己獲得什麼樣的評價呢?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的《最美好的投資: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作者:孫太

《存股輕鬆學》系列作者。

孫悟天存股-孫太(粉絲團)版主,本身擁有美國催眠師證照。從小出身貧困,國小時就開始利用暑假打工幫忙分攤家計,國中畢業展開半工半讀的生活,16歲開啟理財之路、20歲存百萬,擁有20多年投資經驗。

2008年金融海嘯和先生悟天一起在股海受過傷,為此努力尋找賠錢的真正原因,踏上終身學習這條路,不僅在心理學下功夫,甚至取得美國心理學相關證照,也曾進入銀行工作,了解富人思維以及學習如何錢滾錢的方法。

人生哲理:「保守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金錢是用來幫助生活變好的工具,但不是人生唯一目標,應該留更多時間給自己和家人,成為生活的主人。期許每一位看完書的讀者都能有所收穫,找出自己生命的閃光點,拿回生命主控權,運用投資理財工具,打造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幸福人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不要踮著腳尖把所有的愛都給別人,幸福,就是豐富自己變的更閃亮,要為下個日常儲備隨時再戰的正能量!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三個富豪老公,教會我的五個錢滾錢祕訣」她立志向有錢人學賺錢,從月光族到擁億元資產
下一篇
高股息ETF拿掉平準金,還有多少錢能配?2025年繼續存還是暫時跳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