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當 AI 造假成本趨近於零、AI 犯罪如影隨形,法律發展能否趕上科技?

【 AI 社會新挑戰】專題報導,解析 AI 時代的機會與威脅!



不再顯示
notice-title img

當 AI 造假成本趨近於零、AI 犯罪如影隨形,法律發展能否趕上科技?

【 AI 社會新挑戰】專題報導,解析 AI 時代的機會與威脅!



不再顯示

退休多少錢才夠?他照料79歲老爸,從健步如飛到跌倒臥床:老來不愁吃穿「一定要有的兩個帳戶」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281字

經濟日報 先覺出版

編按:作者表示,「那年,父親七十九歲,中年曾動過心臟手術的他,身體雖稱不上硬朗,但生活打理、行動力皆自在裕如,以致雖見形體顯現老態,但我們卻總是輕忽他已步入遲暮之年……直到某日他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節,接連引發的骨牌效應,讓我們在其生命的最終章,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學習之旅……」

作者: 康哲偉

為財務做準備

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

退休生活想要富足無虞,應有準備兩個帳戶的觀念,一是日常花費帳戶,另一則是醫療保障帳戶。

首先,關於日常花費帳戶,該準備多少才夠?

以六十五歲退休到八十歲(國人平均餘命)為例,根據主計總處二○二二年家庭收支調查,主要收入來源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銀髮家戶,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約為四.八六萬元,再以主計總處於二○二四年首度公布的「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齡家庭通膨率為二.八○%計算,退休夫妻要維持十五年間的基本開銷,大約得準備一千五百萬左右;若還有房貸、租金的壓力,或是希望有休閒旅遊的安排,每年得加上十至二十萬不等的花費,就得再多備足一百五十至三百萬支應。而長壽亦是一項考量,若要保有經濟與尊嚴的餘裕,就得再多留五至十年的彈性。

其次,關於醫療保障帳戶部分,以國內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人每年超過十萬元的醫療花費,意味退休後至少要準備一百五十萬,才能應付基本的醫療開銷;若加上外籍看護費及相關費用,每月約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元,以及輔具、營養品、消耗品等開銷,又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因此,此部分除了估算並準備可能的費用,還要透過醫療相關保單分散退休後醫療風險。

綜合以上,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得將以上兩個戶頭所估算的費用加總,扣掉社會保險養老給付(勞保及公保)、雇主退休金給付(勞退新舊制及公務人員退休金給付),以及個人在退休前累積的儲蓄所得,就是未來需補足的退休金缺口。

六十五歲的意義

或許你從來沒想過爸媽有一天會老,但當他們跨過六十五歲大關,代表他們的人生正悄悄地進入另一個階段。面對至親無可迴避的轉變,身為子女的你我,究竟該有哪些認知與心理準備?

首先,六十五歲,是法定的退休年齡,無論健康條件如何,大部分的人會在此時告別職場。突然賦閒下來,在經濟條件、角色適應、生活節奏、人際互動,以及身心狀況,都會產生新的壓力與變化,若計算平均壽命,退休後的生涯至少還有二十年以上。因此,該如何調適與規畫,將影響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品質。

其次,六十五歲,也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醫學臨床統計顯示,六十至六十九歲是各種疾病好發的高峰期,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另外,容易與老化混淆的失智症,在六十五歲的盛行率大約占五%,且每增加五歲,罹患的機率就增加一倍。而且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亦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因此事前預防與保健變得更為重要。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過去十年,健保醫療費用大幅成長,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就占了六成以上,這意味著中高齡階段,日常生活消費看似縮減,但個人健康醫療相關支出卻節節上升。尤其,當政府財政吃緊,能顧及的層面有限,想要陪伴父母度過愉快的銀髮歲月,在財務、保險、醫療保障等規畫,是否能夠發揮「未雨綢繆」的功用,將是此一階段極為重要的功課。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在民國一○六年,台灣民眾平均壽命為八○.四歲,與民國九十六年相較,十年內平均壽命增加了兩歲,且年年往上攀高。如今,能夠活到八十歲,似乎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雖說大家愈來愈長壽,六十五歲以後還有很長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不過,根據台灣死亡人口的統計,民國四○至五○年代間,○到十四歲曾經是死亡人口的大宗。但到了五○年代至六○年代中期,十五到六十四歲的死亡人口取而代之,一直到七○年代,隨著人口老化,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占比持續增加,比例從民國七十年的四六.八%,跳升至民國八十五年的六一%、民國一○一年的六八.八%,到了民國一○二年更達六九%,隔年即突破七成大關,民國一一一年則高達七六%,成為國人死亡人口統計數據的最主要來源。

依此數據的演進來看,不僅代表台灣社會的轉型,凸顯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更提醒所有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過了六十五歲,代表自己將邁入死亡高危險群的「地雷區」,而愈早意識到如何預防、早期偵測、延緩慢性或重大疾病的惡化,就愈能隨著長壽的趨勢,健健康康地享受人生。

在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父母逐漸衰老,不單只是個人生理的變化,其背後更隱含一連串的問題,往往需要全家上下一起面對與承擔。

在台灣,老夫老妻若都還健康,多會同住照應,萬一其中之一罹病,另一半常會擔起照護之責,不忍麻煩子女,除非老伴過世只剩一人時,中年子女才會真正感受到父母年事已高,以及接踵而來的挑戰。

此時,即使長輩身體硬朗,若任其獨居,做子女的難免擔心其生活照應、交友往來、出入安全問題,甚至被詐騙集團盯上的可能;若接來同住,儘管是自己的父母親,在生活習慣、價值觀、溝通方式,以及與媳婦、女婿、孫子女的相處上,免不了得歷經一段磨合期,過程中若要顧及彼此的尊嚴與和諧,每個家庭成員都得重新調整與適應。

若長輩生病,由於老人疾病的表現常被誤會成身體老化的正常現象,且會合併多重疾病,甚至失能、臥床,在花費、就醫、陪伴與照護上,皆非一人所能承受得起,因此,往往需要動員全家的資源與人力,無論是夫妻、兄弟姊妹,還是孫子女都得分工。當身處其中時,在溝通與分配上,要不影響家庭氣氛又能將老人家照顧周全,著實是一門不簡單的任務。

長期觀察台灣老人十大死因趨勢,可以發現慢性病幾乎占了七成以上,包括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炎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等,幾乎年年榜上有名。

由於慢性病潛伏期很長,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根治,且若長期忽略或控制不當,不僅會有多重用藥、生活功能降低等後遺症,還可能產生骨牌效應,引發多重併發症,使得病情加重、殘障或失能,甚而危及生命。

慢性病被稱為「現代文明病」或「生活習慣病」,起因多來自不正常的生活型態,因此,若能在身體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往往比罹病之後靠治療防止惡化,來得輕鬆又有效。

所謂「預防之道」,可分為「健康的習慣」與「健康的管理」兩大面向,前者指的是培養好的習慣,如規律的運動、維持適當的體重、充分的休息,盡量不碰菸酒與刺激性飲料。後者指的則是增加對慢性病的認識,學習疾病的自我評估,並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篩檢相關疾病,才能不讓慢性病上身。

本文摘自如何先覺出版社的《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作者:康哲偉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年底作帳行情 藏在六檔ETF換股名單裡
下一篇
比特幣狂飆2/海外申購比特幣 需申報最低稅負 該繳的稅跑不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