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20字
畢業旺季到,尋覓職場第一份工作總是忐忑,園藝系、物理系也能在科技業出人頭地嗎?研華(2395)(2395)人資部協理劉蔚志念的是物理系,他分享第一份工作是網通產品AE,如何從部門小白順利度過3年磨練,全靠「眼睛耳朵偷學」。
「最近才重看《將太的壽司》,主角服務的壽司店鳳壽司老闆哲學就是:師傅不教導,學徒要用眼睛偷學。跟進入職場一樣,要眼睛耳朵去偷學。」劉蔚志念東華物理系,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研華IIOT(工業物聯網)部門做AE,負責解決全球海外分公司回報的問題,但他當時既不懂網通,還得面對全英語工作環境。
「一進公司,我就買了一本網路概論,從Level 1到Level 7學什麼是7層網路架構,但這還好,最大挑戰是面對海外AE解決他們處理不了的問題。」面對時差跟複雜的技術內容,必須花精神思索如何以英語溝通,甚至線上會議還得克服異國口音與文化差異,劉蔚志後來發展出自己的解方:發電子郵件以繪圖方式解釋技術問題,順利達成任務,「後來就發現自己蠻會用圖說解釋的能力」。
苦讀之外不怕問 不中斷學習是關鍵
研華服務物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明志在臺大念的是園藝系,又如何拚到現在高階主管成績?他回想25年前,畢業第一年是去外商ICI台灣分公司工作,一年後去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MBA學位,回台後,他選擇進入電腦產業當業務。
一開始極大衝擊迎面而來,他既不懂電腦也沒做過業務,「面試過了我就去買一本電腦辭典,一頁一頁學,至少得把公司型錄上每一個名詞全搞懂。」江明志回憶。
除了苦讀,還要不怕問。江明志回憶,入職前半年,幾乎是不斷抓住人問,「可能大家都覺得我很煩」江明志笑說,還好同事樂於分享,他自己也把CPU、IDE這類專有名詞弄通,「蠻好玩的,大學只有四年,但職場有十幾年,一定可以學得比學校更好。」
從基層一路爬到高階主管職位,江明志分享,不中斷學習是保持能力關鍵,「學習對象可能是主管、老闆或合作方,要一直感到有興趣,連客戶也能帶來很多知識。」
做業務不只要能賣產品,能率領業務團隊前進,江明志提醒業務更要瞭解客戶怎麼用產品,產業趨勢是什麼,更不能認為策略管理或供應鏈跟自己無關。「把眼睛睜開,很多事情都是方法論,要去學習如何優化進步,不能有自滿的心情。」
劉蔚志也補充,多聽多問才能強化自身技能。他舉例,當時他也負責研華林口園區展示區域的解說工作,當客戶來時能帶隊說明,這是一項員工訓練,而當他自己能勝任後,每逢經過聽到其他同事帶團說明,他還是會去聽「別人怎麼說」,吸取對方工作領域的實際案例,內化在自己的未來講解內容中,現在他到人資部門服務,招募新血時也能活用當年所學,用於說明各部門工作。
臺大校園徵才博覽會上週剛舉行,臺大校長陳文章同樣勉勵學生要具備:創造領導力、利他精神、國際視野,並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隨時培養潛力以發展未來。
陳文章強調,為了讓學生銜接職場,臺大跨學院成立237個領域專長模組,目前臺大學生中有3成跨系或跨學院修領域專長模組,換言之,文科生未必不懂機械。
養成國際觀 應選擇外商還是國際化的台商?
江明志跟劉蔚志也十分認同國際觀是重要趨勢,而培養國際觀,到底是選外商還是選台商?由於研華9成產品賣到海外市場,劉蔚志鼓勵畢業生,要培養國際觀,應該加入國際化的台灣企業,而不是在台灣加入一個外商的台灣分公司。
「因為外商要賣台灣市場,所以設立台灣分公司,產品也已經收斂符合台灣市場,加入就是做業務或FAE,除非去外商的外國分公司工作。」加入外商雖能學習到國際一流管理制度,但他認為工作內容將大部分以台灣市場為主。
劉蔚志解釋,研華雖總部在台灣,但為了開發海外市場,PM(產品經理)必須研究歐美的醫院流程跟需求,或者美國及大陸的工廠怎麼做,才能開發符合需求的產品,換言之,目光將放向海外,更遑論海外輪調及出國展覽機會。
相對20幾年前的就業環境,當時想要培養國際觀,不是選擇加入外商就是得出國唸書,這也成為江明志的工作路徑,他回憶,當時大學系上沒有外籍教授,畢業加入外商工作後,才察覺要從基層拚到外商經營層很不容易,環顧業界,在外商要當上台灣或亞太頭就已鳳毛麟角,這也成他決定加入積極發展海外市場的本土企業原因。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