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頂尖業務/上班族樂退 三層次規劃

本文共966字

經濟日報 謝克群

近來大家都在討論新制勞退基金虧損的議題,到底退休規劃交給政府牢不牢靠?如果要準備退休,又該用什麼方法比較妥當?

隨著台灣少子化和高齡化危機加劇,過去可能沒有問題的退休金制度開始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環境的變遷,建議一般上班族用三層次思考退休規劃。第一層是最底層的社會保險,也就是常聽到的勞工保險(勞保)、國民年金等;第二層則是勞工退休金(勞退);再來則是最重要的第三層——個人準備,指的就是自己所做的退休準備計畫。

先說勞保,勞工在工作時,雇主依法都要幫其投保勞保,除了保障員工在工作期間的疾病和失能,也在退休後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勞保老年年金給付之法定請領年齡自勞保年金制度1977年1月1日施行日起為60歲,第十年提高一歲,其後每二年提高一歲,提高到65歲為上限。

隨著請領老年年金給付的人數逐年增加,大家開始擔心勞保破產問題。雖然政府不太可能會讓這種事發生,但「少領、晚領和多繳」一定會是未來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實務上,建議各位可以試算出65歲時可能領到的退休金,例如一個月2萬元,直接打折一半變成1萬元,是比較合理的推估。

至於勞工退休金,是存在勞保局的「勞工個人專戶」,由雇主每月固定提撥6%薪資到帳戶。這筆錢不會消失,而且還會進入投資市場投資以追求長期的報酬率,既然是投資,自然有賺有賠,不用太在意勞退基金的短期波動,長期來說,報酬率是正的機率比較高。此外,我也建議大家可自己另行提撥6%薪水到該專戶,透過強迫定期投資,更容易在未來產生一筆資產。

勞保加勞退,大概就可算出65歲退休後每月能領多少錢,再去跟自己預期退休生活水準的月開銷相比,就能推出我們離目標還有多遠——這個差距就是我們從現在開始理財準備的目標。

有了這樣的目標,接下來的具體行動就是要將每月可支配所得分配一部分到自己的理財帳戶。

而帳戶裡的錢,長期可買穩定可增值的資產(如定期定額投資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或增加日後可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如出租房、債券、年金型保險)。以我為例,目前是透過長期投資美股和年金險,架構自己老後的退休收入。

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絕不能只單靠政府退休金制度,必須現在就要開始準備,除了上述三層架構,由經濟日報出版的《勞退新制全攻略:25招教你領好領滿》也很有參考價值,都能協助大家估算退休金金額,及早打造黃金的人生下半場。

(作者是資深壽險顧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行銷策略/開啟複利思維 打造經理人團隊
下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