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發現薇趨勢/風險管理 跨界學經驗

提要

發現薇趨勢

本文共982字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日前台中捷運沿線砸落建築工地吊臂,造成一死十傷的慘劇,儘管政府已下令稽查該建設公司其他工地,但逝去的生命難以挽回。這讓我想到2021年4月太魯閣號行經花蓮路段時,軌道旁恰好在施工,工程車不慎滑落,造成49人死亡,213人受傷。

巧合的是,兩個事件發生的地點都是在列車行進的軌道上,剛好都是因為施工周邊的安全管理沒有到位。

前陣子和一位金控公司的高階主管聊天,他說先前因為疫情,許多保險公司紛紛推出防疫保單,而根據產險公會統計,2022年起至2023年3月底,防疫雙險賠償金額為2,649.83億元,形同賠光過去20年的獲利。

這位高階主管蒐集了這些防疫保單的合約給公司的保險單位參考,得到的回應是,公司並沒有這類的保單。

高階主管笑著說,很多隱性風險能透過多參考別人的錯誤而避免,即使沒有販售一模一樣的保單,裡面的理賠內容與風險因子的定義都必須掌握。

確實,不同產業面臨的風險與困境有相似之處。許多人常問我為何明明是生物博士,後來為何轉行到科技媒體業,關心的科技主題廣受各單位重視,演講邀約不斷?

其實在一個領域待久了,跨足到其他領域時會發現,各產業碰到的問題與風險驚人的相似。

記得我在博士班分析蛋白質體學時,不同廠牌的質譜儀得到的數據,只能用該廠牌的分析軟體解讀,不僅軟體介面不同,得到的檔案格式也不一樣,結果的數據也相異。那時還天真的覺得:為什麼不推出一款所有儀器的結果檔都可以分析的軟體?後來才知道,賣「一整套」就是獲利的商業模式。

還有一次,某科技界的高階主管跟我分享,他參觀了一個做晶片的新創公司,那個晶片製成容易,體積小,運算速度極高,良率還很穩定,但至今已經過了四年,那間公司的晶片還是沒有風靡全球。究其原因,是同一個道理。

今天設備終端就是不想用品質這麼優良又實惠的晶片,不想讓你打破他們既有的生態系,不想改變晶片的架構,因為原來的「一整套」,獲利空間更大。新研發的產品好歸好,沒市場就是沒市場。

在公司若擔任領導人或是風險管理、公關等職位,要留意同業碰到的「狀況」外,也要多參考其他產業碰到的公關危機及應變方式,若太過專注在「一模一樣」的產品風險評估,而僵化了應對系統,小則損失金錢,大則危害到人身安全。

台中捷運跟花蓮太魯閣號事件,也暗示了我們許多隱性危機發生的前提與結果,徹查該建設公司的安全設施固然要做,但看遠一點,確保所有交通要道旁的施工安全,才是當務之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行銷策略/開啟複利思維 打造經理人團隊
下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