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從寓言學管理/得先利他 方能利己

本文共1218字

經濟日報 林行宜

話說,有人好奇天堂和地獄之別,天使便引領參觀。他們先去地獄,發現人人面前擺著肉湯,卻垂頭喪氣。因他們手握一米長勺子,看得見卻吃不著。接著去天堂,裡頭的人拿著同樣勺子,可他們願意互餵對方。於是,大家吃飽喝足,快樂洋溢。

此故事,論述人性中利己或利他的心態與行為,將導致有如天堂與地獄般的後果。

人類,是萬物之靈,但也意謂人為物種之一,同具生物性。而生物的第一要務,是生存;第二要務,則是族群繁衍。

在生物性「利己」概念中,如何跨越鴻溝,出現「利他」思維呢?

加拿大學者艾立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PAC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個體個性是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

我們且藉PAC理論,說明人由「利己」至「利他」的階段性歷程。

第一階段:兒童我,屬於絕對利己之愛。在此階段,世界只繞著自己轉。為求個體存活,常展現自私自利,甚至是損人利己的行為。

第二階段:父母我,屬於親族小愛。運轉中心雖仍是我,但外增一圈宗親。因意識到對宗族存續的責任感,是個利他思維的起點。此時的「他」,是將「己」擴展至宗親範疇,為利己中的利他。

第三階段:成人我,屬於互利之愛。形式上分為三環,由內而外分別是自我、宗族、社群。此階段,已能從巨觀視野,體認群體間休戚相關。本質上,仍是利己,但已將視角拓展至親族外的群體,屬於利他出發的利己。

利己或利他?這種衝突思維,主要源自爭取有限的資源。

美國行為科學家湯瑪士曾提出衝突二維模式。他認為,人們處理衝突時有兩種行為模式,一是堅持己見(利己),二則是協力合作(利他)。由這兩種模式又衍生出五種決策思維。

一、逃避:不堅持己見,也不協力合作。退縮而未滿足雙方需求,屬於不利己,也不利他的對策。若問題嚴重而長期忽略,則雙方都將損失慘重。

二、競爭:堅持己見,不協力合作。以絕對「利己」的角度,爭取自我的最大利益。對個體而言,短期可自保,但長期不利群體合作,是短多長空格局。

三、順應:不堅持己見,協力合作。屬利他優先,但若總是損己利人,個體將消亡,違反求生的利己需求。如果,只是短期為求融入社群,可為短空長多的階段對策。

四、妥協:中度堅持己見,中度協力合作。承認雙方有不同需求,適度的讓利,部分利己、部分利他,讓彼此都有生存空間。

五、協作:堅持己見且協力合作。即使與非宗族之間,也能共同尋求利己且利他的作法,此種互利、共生機制,有助於提升雙方族群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故事中,地獄,以過度利己的競爭角度,最終,人人都是輸家。天堂,則採取利他且利己的協作對策,獲致雙贏。

天堂與地獄,只是由利己到利他思維的一線之隔。故事寓意,在於提醒習慣「絕對利己」思考者,得先利他,方能利己。

當人們最終理解,其實,在社群中,是種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互惠關係。我們需要他人協助,交換資源,個體才能生存,親族也才能延續。所以,損人即損己,人人為我,如同墮入地獄;利他即利己,我為人人,則彷彿置身天堂。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行銷策略/開啟複利思維 打造經理人團隊
下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