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46字
氣候變遷議題受到高度關注,各方探討氣候變遷時,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氣候變遷為市場失靈的顯著案例,主要導因於溫室氣體的外部性,也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的衝擊通常並不直接反應在產生溫室氣體排放者身上,例如:企業營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負面衝擊,影響的是未來人類的氣候環境,而企業排放的當下卻未對此付出代價。其中一種干預方式,便是進行「碳定價」,企業角度的「內部碳定價」能協助企業評估碳排影響、因應政策、內化外部成本。
根據CDP發布的報告《What Is Internal Carbon Pricing and How Can It Help Achieve Your Net-Zero Goal?》,內部碳定價主要有影子價格、內部碳費、隱含價格及內部碳交易四種類型,企業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內部碳定價策略:
一、影子價格:由企業自行假定的碳排成本。透過虛擬碳定價評估不同碳價對各部門及專案的影響,進行風險管理與策略規劃。世界銀行於「2023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中揭露對施行內部碳定價的企業進行統計,約68%採用影子價格。
二、內部碳費:企業每噸碳排的定價。藉由向排碳部門徵收碳費,將碳排成本計入營運成本,透過外部抵換及減排專案推動各部門減排意識,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
三、隱含價格:企業參考過去達成減碳目標所需成本,依未來的減碳或再生能源目標訂定碳價,預估可能產生的成本。該機制可作為投資決策參考依據,也能加深企業對內部碳足跡了解。
四、內部碳交易:企業各部門可根據分配的碳排額度進行交易,強化部門永續意識。若部門排放量超過上限,須向其他部門購買額度抵換排放;反之,則可售出多餘額度。
CDP也提出,企業可依「高度、寬度、深度、時間」四項維度設計並監測內部碳定價策略。「高度、寬度」分別代表對碳價接受度及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企業應優先考慮此二項維度,以將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轉化為碳排成本及效益。「深度」為內部碳定價對企業營運決策的影響程度;「時間」則將長期規劃及國際趨勢等納入考量,監測各維度長期發展,確保內部碳定價策略能帶領企業達成永續目標。
為協助企業因應氣候變遷並提前接軌國際趨勢與政策法規,勤業眾信建議企業將內部碳定價策略納入長期減碳規劃中,提供重點步驟如下:
首先,篩選並評估可行性:從企業眾多營運決策中篩選可從內部碳定價受益項目,並於內部碳定價策略規劃前,先與內部利害關係人共同評估策略可行性,確保其產生正面效益。
其次,規劃並達成共識:確認內部碳定價策略後,便可量身打造企業專屬機制,包含選擇合適的碳定價類型、建立評估架構等。凝聚部門間共識乃策略執行時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全體成員目標一致才能創造最大效益。
第三,長期監測及調整:開始執行內部碳定價策略後,需持續監測與評估策略對營運決策的影響,並適時調整,長期可獲得減碳效益並推動業務低碳轉型。
內部碳定價為企業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工具,若企業能有效規劃並執行內部碳定價策略,不僅能管理碳風險對投資及財務決策的影響,也能從內部行為落實減碳,提升企業永續形象。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