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22字
氣候變遷議題影響日益嚴峻,全球已有140多國宣示邁向淨零,我國自2021年4月由蔡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也是台灣的目標。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3月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同年12月發布「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其中2030年減碳目標從原本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20%,提升至減少24%±1個百分點,政府各部門配合國家政策重新檢討各部門達成情況。2023年2月我國也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案,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規範政府、企業、民眾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
此外,我國企業在面臨供應鏈的壓力、世界永續發展趨勢、利害關係人關注等,也開始檢視自身營運中的製程、服務等內容符合節能減碳、永續發展與否。
以今年玉山銀行推出零碳ATM服務、中華航空參與永續飛行挑戰、瑞穗鮮乳採用原色牛奶盒等來看,都是企業在推動節能減碳的巧思。考量淨零轉型涉及社會總體結構、產業結構與消費行為模式等不同面向,除政府各部門積極研擬減碳措施、企業從經營模式思考減碳作法外,也須民眾一起努力,才能共同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依據2021年國際能源總署(IEA)2050年淨零路徑報告指出,在推動淨零轉型中,行為模式改變也是重要的一環,須持續讓民眾了解節能重要性並改變使用能源行為,才能全面落實節能。另依據IEA 2022年能源效率報告分析,世界各國在推動節約能源意識跟行為推廣的主要成功因素有四:
一、透過具有目的性、相關性的廣告活動傳遞正確的資訊,讓民眾與政府達成同一基調,較易成功。
二、選擇適當資訊或管道傳達訊息,可提升民眾接受度。
三、將資訊結合觀察到的行為,可延續節能行動效果,如將行動與需求回應計畫、家庭能源報告等結合,或使用行為專家見解,可提升行為改變行動之成功率。
四、在緊急時期,民眾對能源問題認識和採取行動意願通常更高,這可能證明傳遞更強烈的資訊是合理的,如巴西發起消費者運動以因應水電短缺危機等、加州發出能源需求減少緊急手機警報使能源需求在45分鐘內下降2.6GW。
另以國際能源總署及歐盟委員會共同提出九個減碳行動也建議民眾可從調小暖氣、冷氣;調整鍋爐設定;居家辦公;有效使用車輛;降低在高速公路開車速度;假日把車放在家裡;短程旅行不開車,改走路或騎腳踏車;使用大眾運輸;搭火車取代搭飛機等簡單的行動,均可節能、減少能源消費支出,顯示民眾可從簡單行為模式改變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我國各部會在減碳議題上陸續透過包括自備餐具、採用環保杯、資源回收、使用在地食材、採行綠色消費等相關措施或計畫,期帶動民眾了解減碳概念並據以實際行動。除了政府政策與宣導,民眾面對2050年淨零轉型浪潮,可從自身行為開始改變,為節能減碳與邁向淨零目標盡一份心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