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創新平台/全球最細探針卡 帶來變革

「密度倍增複合材料探針卡」顯著提升晶圓測試的精度和效率,讓探針不僅更精細、更省成本、更快組裝,還能滿足IC元件縮小與Micro LED的測試需求,獲得傑出研究獎金獎。 記者李珣瑛/攝影
「密度倍增複合材料探針卡」顯著提升晶圓測試的精度和效率,讓探針不僅更精細、更省成本、更快組裝,還能滿足IC元件縮小與Micro LED的測試需求,獲得傑出研究獎金獎。 記者李珣瑛/攝影

本文共877字

經濟日報 李珣瑛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半導體製造技術追求更小、更快、更高效,其中,晶片測試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一環的核心,就是探針卡。由於晶片電極密度愈來愈高,產業需要更細、更高密度的探針卡來滿足測試需求。工研院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小針寬、最小間距的「密度倍增複合材料探針卡」,大幅提升測試精度,並獲得工研院傑出研究獎金牌獎的肯定。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組長黃萌祺指出,目前市場上探針的極限是針寬40微米、間距80微米,為了突破這些限制,他們以三大創新技術成功開發出針寬僅10微米、間距20微米的極細探針。第一是從材料著手,採用玻璃取代傳統金屬結構,並在玻璃底下鍍上一層金屬薄膜以導電,克服了金屬因變形應力過大容易產生永久變形的問題。

但要把玻璃變成極細探針,又是另一大挑戰。團隊運用雷射改質玻璃蝕刻技術,將整塊玻璃蝕刻成一根根分明的細針結構,像梳子的梳齒一樣,成功大量製造出10微米的細針。經過一年的不斷優化,終於克服雷射製程中的微小裂痕問題,達到壽命100萬次的需求標準。

第二大創新是3D陶瓷電路板技術的研發。傳統的探針卡使用多層電路板,每一層都需要獨立光罩曝光顯影,製造成本高昂。而工研院研發出的3D陶瓷電路板技術,使用雷射圖案化和金屬沉積方式,直接在電路板3D外表面上製作金屬線路,無需光罩,製造彈性更大,將成本降至原來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第三大創新是革新探針卡的組裝方式。傳統上,探針卡的組裝是耗時費力的人工或機器人作業,但工研院研發的模組化組裝機台能夠大幅提升效率,一次可組裝超過100根探針,並且只需五分鐘。以5,000根探針為例,只需約四小時,比起過去人工要組裝一整天,大幅節省時間與人力。

這項創新技術已陸續導入業界,全新玻璃探針已與IC設計公司合作驗證,預計一至二年後可投入實際產線。組裝機台和3D陶瓷電路板也已成功落地,並與國內廠商合作開發高畫素CIS晶片測試探針卡。

黃萌祺強調,這些技術將為半導體測試帶來革命性變革,不僅提升了測試的精確度和效率,還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特別是在面對高密度晶片與μ-LED測試的挑戰時,更顯其重要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數位行銷視角/識別一頁式網站詐騙
下一篇
創業心法/大破大立 突破困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