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46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既要發展高耗電的人工智慧(AI),又要達到淨零排放,當科技大廠碰到這種魚與熊掌都要的情況,會怎麼辦?
微軟公司(Microsoft)2020年高調宣布2030年要達到負碳排的遠大承諾,也就是說,清除的二氧化碳要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不料,微軟上周在該公司的永續報告書中表示,近四年來排放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近30%,主要是近年來興建AI和雲端運算系統運作所需的資料中心造成的,這也是微軟始料未及的。
微軟的困境,無疑反映了追求AI和減排目標之間兩相衝突的現實。微軟在生成式AI領域居於領先,股票市值拔得世界第一,卻也不得不坦承,供應鏈和其他間接來源的排放問題,成為微軟實現負碳排的最大障礙。
據微軟報告,與2020年基準相比,絕大部分來自供應鏈的排放量增加30.9%,使總排放量增加了29.1%。
有鑒於此,微軟進一步要求「特定規模、高產量」的供應商在2030年100%使用無碳電力,將在7月起的2025會計年度之初發布相關規定。
誰又是「特定規模、高產量的」供應商?若從這四年來供應商變化來看,首當其衝的,顯然就是AI相關供應商,像是供應AI晶片的輝達(Nvidia)、供應記憶晶片的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以及伺服器供應商如和碩(4938)、鴻海、廣達。
從微軟的台灣供應商來看,目前只有聯發科、台達電、華碩可以達標,其他廠商如和碩、鴻海、廣達,2030年僅將實現50%再生能源的目標。
若不能配合微軟實現100%再生能源的目標,2030年的期限,將成為部分台廠喪失大客戶的「大限」。
微軟表示,將和供應商合作,主動安排顧問公司,依據供應商的所在地和能源負荷等因素,協助供應商採購高質量的無碳電力。
因此,不必官方政策鼓勵,台廠在客戶的壓力下,現正面臨得不計成本採用再生能源的迫切危機。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新上台的賴清德政府來不來得及在不到四年內,滿足業者所需的再生能源。
微軟不過是開了前挪淨零進度的第一槍,接下來不知哪一個科技巨人也要跟進,所有台灣電力業者減碳的壓力只會更加巨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