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81字
多數臺灣企業成立的基金會,常以公益、慈善為方向,而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在台新銀行發揮企業DNA裡的「創新」,20多年前創立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與台新藝術獎(以下簡稱台新獎),開創企業贊助藝文的新模式,並聘任藝文相關專業董事與執行團隊,打造同時關照當代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與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評選機制的精密設計,不僅舉薦台灣優秀的藝術創作者及其作品,同時建立評論、推廣等平台,擴大藝術的社會影響力。
台新金控支持當代藝術發展,獎勵作品的誕生來開啟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倡議,長年的投入獲得「2024人文企業獎」藝文推手典範獎。
聚焦當代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
台新藝術獎從2002年創立以來,逐漸成為當代藝術生態中一項重要的指標,但為何選擇聚焦「當代藝術」?
基金會執行長鄭雅麗話說從頭,被台新員工稱為「東亮董」的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與夫人彭雪芬女士喜好藝術,認知到「藝術」對台灣的重要性,請益時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曼麗,「林曼麗老師眼見台灣解嚴之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可以預見『當代藝術』會是對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一項發展。」因此建議以「當代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的概念,創辦當代藝術的獎項。
2001年,吳東亮成立「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隔年創辦「台新藝術獎」,首創兼容「表演藝術獎」及「視覺藝術獎」兩個類型獎,以及不分類的「評審團特別獎」(2013年改為年度大獎)。「這是前瞻性的大膽思維。」鄭雅麗指出,這樣的獎項規劃不僅台灣獨有,放眼全球也少有。「我們選了一條最困難、有重重挑戰的路,也沒有可供研究追隨的對象。」
獨特的評選機制,創造發聲與對話的平台
因為當代藝術具備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反思與驅動豐碩能量的特質,台新獎也出現不少反映時下社會現況的作品。其中,2010年第八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獲獎作品「植物新樂園」,由藝術家盧建銘、許淑真在桃園大漢溪溪畔撒烏瓦知部落遭遇強拆時,使用城市廢棄的模板、建材,虛擬重構部落的住所,展示抗爭期間的圖像、影片等,巧思策劃系列藝術展演,以藝術作為社會抗爭形式為部落困境發聲。
台新獎公開、透明且獨樹一格的評選機制,創造作品與大眾對話的平台。每屆邀請九位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專家學者擔任提名觀察人,當年度親臨全台各展演現場並提出提名名單、評論書寫與觀察報告。最終由國內外藝術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以討論及票選方式選出得獎者。
也因為台新藝術獎的提名觀察人全省走透透、大量觀察、發掘精彩展演,讓有些因受限於場地或演出場次不多的藝術作品,或是不擅於主動申請獎助的藝術家,有機會獲得關注與討論。
對齊企業文化,創新價值深植員工內心、提升品牌力
鄭雅麗認為藝術創作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永續,作為金融服務企業,台新金控提早20年就關注到SDGs的價值,「心裡不能只有自我、還要有他者,顧及弱勢,講平等、重視環境,以及轉型正義。台新藝術獎就是台灣多元文化與人文精神的重要折射,透過藝術,又同時可以得到理性的理解與感性的超越。」這也是在綠色金融發展上,除了以融資推動產業減碳外,台新與其他金融業的最大不同。
台新20年來支持藝術發展,藝術為台新帶來了什麼?鄭雅麗說了個溫馨的小故事,曾有人告訴她,在剪卡潮時,剪到最後身邊只留下台新卡不剪,「就是因為支持台新舉辦藝術獎」。藝術除了為台新品牌加持,事實上,吳東亮創辦基金會的另一個目的,也是希望員工能夠因此參與藝術。鄭雅麗說:「因為藝術本身有創新特質。台新企業文化裡有創新的DNA,員工樂於接受新事物,對企業未來發展會是巨大的能量」。
台新藝術獎20周年的慶功宴上,吳東亮以投入當代藝術獎項20年的經驗指出「企業投資藝術・好處超乎預期」。支持藝術文化發展,表面是需要丟錢、花錢的事,但是透過藝術文化的參與、美育推廣,所累積的內在蘊涵的充實,企業形象的提升、以及創意的激盪與啓發,物超所值。吳東亮強調:「用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絕非口號,不管是走過20年歷史的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還是30歲的台新銀行,金控集團上下必將秉持創新、認真及永續理念,持續支持台灣藝術發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