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當 AI 造假成本趨近於零、AI 犯罪如影隨形,法律發展能否趕上科技?

【 AI 社會新挑戰】專題報導,解析 AI 時代的機會與威脅!



不再顯示
notice-title img

當 AI 造假成本趨近於零、AI 犯罪如影隨形,法律發展能否趕上科技?

【 AI 社會新挑戰】專題報導,解析 AI 時代的機會與威脅!



不再顯示

2024全球名家瞭望/AI還不會導致就業末日…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史川恩Michael Strain(網路照片)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史川恩Michael Strain(網路照片)

本文共1287字

經濟日報 史川恩

科技業富豪馬斯克之前與英國首相蘇納克討論時預言,人工智慧(AI)進步一日千里,「不需要工作的時刻終會來臨」。這位特斯拉和SpaceX的執行長接著說:「你若想要一份工作就會得到,但AI將能勝任一切。」

那種未來還很遠,馬斯克也未明說那一刻究竟何時來臨。但至少未來數十年,AI導致就業末日的機率渺茫。

史川恩小檔案
史川恩小檔案
技術性失業疑慮由來已久。19世紀初,一群英國紡織工人,即「盧德運動者」,砸毀機器阻止人使用。然而,接下來兩個世紀,即使技術突飛猛進,企業仍持續聘用勞工。

唯恐技術進步就不需勞工的顧慮,大致源自於一種零和心態,這種心態根本誤解經濟是如何演進的。的確,新技術能以低於人工的成本,把某些任務做得更好。的確,這會導致企業捨棄勞工、改用技術來達成那些任務。但在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中,有大破也有大立。

新技術會協助眾多勞工提高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雇主更積極爭聘勞工,將推升工資與收入。收入增加將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進而升高對勞工的需求。這種過程讓經濟避免更高的結構性失業。而且,新技術會創造新產品與服務,也需要更多勞工。

這不只是理論。想想過去50年來,資訊與通訊技術進步卓著。這些突破對勞動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大幅降低製造業和文書職業占整體就業比率,對廣泛的經濟亦然。但勞工找工作並沒有變得更困難。失業率也未呈現上升趨勢。

展望未來數十年,我最大的顧慮不是勞工太多,而是太少。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快速老化,將導致美國和大半個已開發世界勞動力成長步調下滑。這些國家可能仰賴移民大量流入彌補缺口,但政治風向卻相反。

在美國,國會預算處(CBO)預測,未來30年每年人口將成長0.3%,增幅僅約1983年至2022年的三分之一。在這種環境,想找工作的勞工應該找得到。

當然,AI的進步勢必帶來破壞,但不是藉由消除或大幅削減對勞工的需求。相反地,AI將改變許多勞工的工作。這也不是新鮮事。過去幾十年儘管未明顯出現技術性失業,就業的結構與本質已徹底轉變。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發現,目前就業者絕大多從事1940年後推出的專業工作。

愈是遠眺未來,愈難排除馬斯克預言成真的可能性。但一個AI終於取代所有人類勞工的世界,勢必與我們現在的世界迥異。今日最根本的經濟問題之一,是如何善用稀有資源;馬斯克說的則是資源豐富的未來,不僅技術將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我們目前理解的不平等也不復存在。在富足的世界,何必累積財富?反過來說,這種世界也可能加劇不平等,若相對少數的人擁有全部生財器具尤然。

人類要如何參與這種世界?我從專業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但每天起床工作的主要理由,是養活全家。若無必要賺錢讓桌上有食物、退休金帳戶有存款,天天還會為改進自我與社群而起床嗎?還是會墮落至本性的黑暗面,閒閒無事,導致厭倦和反烏托邦?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所幸我們可能不必回答。技術變遷從前並未消除對人類勞工的需要,在可見的未來也可能不會。(作者Michael Strain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湯淑君)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富邦金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作者Michael R. Strain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