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64字
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模式已成為成功故事,藉由聚焦於提振出口、資本投資及技術追趕,過去40年來已讓約8億人擺脫貧窮。中國大陸最近部署乾淨能源、及削減全球再生能源和電池成本,也創造驚奇,光是2023年就安裝超過150百萬瓩(GW)的太陽能發電容量,幾乎占全球總數的一半。
但中國大陸的前景不像數據顯示般樂觀,成長引擎已開始故障,今年經濟預料將僅成長約5%,且可能繼續滑向先進經濟體的水平,許多人因而開始懷疑,人口是美國四倍的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能否趕上美國。
中國大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繼續增加,已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即使大力推動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成長的速度仍快到需要大量燃煤發電。
中國大陸的成長和碳排問題有個共同根源:生產力低落的投資。中國大陸雖仍是擁有眾多高報酬計畫的中等所得國家,過去十年的投資卻一直集中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對開發商的鼓勵、加上國有銀行提供的廉價融資,都助長房地產泡沫,吸納了原能更善用於其他經濟領域的資源。如今,這個泡沫似乎正在「消風」,拖累消費者信心,面臨典型的去槓桿螺旋,類似西方在2008年次級貸款泡沫破裂後的情況。
補救方式很簡單:更廣泛分享成長的好處。中國大陸消費只占GDP的40%,是舉世數一數二低。中國大陸疲弱的社會保障體系,迫使家庭存起大量所得,這些所得又經由國家主導的金融體系直接流向國內投資。同時,被人為壓低的銀行利率、公部門消費日增及其他政策選擇,都刻意抑制家庭消費,提高投資。
若能消弭這些總經扭曲,不僅能嘉惠中國大陸家庭,也有利整個地球。中國大陸的投資已帶來沉重的氣候代價,鋼鐵與煤炭消費量約占全球一半,水泥消費量占六成,所有這些公寓、道路和橋梁都需要大量能源和碳密集原料。
放慢對實體資本的投資,有助抑制這類投資對氣候的巨大傷害。此外,隨著所得增加,中國大陸消費者也將相應地把支出轉向服務業。世界各地的經驗顯示,家庭益加富裕後,將擴大醫療、教育及旅宿開支,減少對碳密集產品的花費。這項發展鐵律將進一步減緩中國的碳排成長,從而透過協調一致的去碳化行動,壓平碳排成長曲線。
中國大陸已藉由推動電動車,取得去碳化的重大勝利。中國大陸國有石油公司預測,中國大陸石油需求將在今年攀峰,主因正是電動車。
確實,推動電動車會進一步加重電力需求壓力,但由於電網日益仰賴再生能源,電動車也能協助穩定電網。多數汽車每天約23小時都處於靜止狀態,只要投資必要的「智慧電網」,電動車就能作為電池備案。
不過,中國大陸仍須減緩整體電力需求增速,以逐步淘汰煤炭並減少碳排。可再生能源和電池成本將持續快速下降,為中國大陸創造減少使用煤炭的成熟前提。中國大陸也須擺脫以投資引領成長的模式,鼓勵發展國內服務業。
結果將是經濟成長與能源需求成長完全脫鉤,從而減少碳排量。從氣候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經濟要儘快進入下個篇章。
(作者Gernot Wagner是哥倫比亞商學院氣候經濟學家、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本文與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Conor Walsh合撰/編譯簡國帆)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