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碳匯變現1/買山種樹就能讓自然碳匯變碳權?為何專家都說台灣很難發碳權財

自然碳匯包括了森林、草原、土壤,甚至是海洋及沿海生長的紅樹林、鹽沼等,因為可吸收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碳權時代備受矚目。記者陳易辰/攝影
自然碳匯包括了森林、草原、土壤,甚至是海洋及沿海生長的紅樹林、鹽沼等,因為可吸收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碳權時代備受矚目。記者陳易辰/攝影

本文共2233字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林安妮/台北報導

台灣碳權交易所去年底上路,首波七檔碳權商品引爆企業搶購潮,目前碳交所正規劃第二波自然碳匯商品上架,提供企業另類選擇。3月初,農業部也將推出不少本土自然碳匯專案,讓企業有機會把自然碳匯變碳權。儘管自然碳匯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越來越夯,但是為何在台灣還沒正式上路,就有不少企業說:有夠難!

碳匯變現2/花蓮小農靠國際「黃金標準」種出減碳米 台糖跟進「種碳」 2個現實冷暖自知

碳匯變現3/碳權轉碳匯 企業常見3種NG觀念 小心夢一場

自然碳匯(carbon sink)包括了自然界生態系統裡的森林、草原、土壤,甚至是海洋及沿海生長的紅樹林、鹽沼等,因為可吸收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碳權時代備受矚目。據農業部估算,2050年,台灣自然碳匯量約可吸收22.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約可抵減全國7.6%碳排放量,重要性不容小覷。

碳權交易夯 本土自然碳匯引關注

碳交所表示,現正規劃的第二波自然碳匯商品,將先以引進國外為標的為主。知情人士說,碳交所其實很早就在規劃,但因去年國際間發生一些自然碳匯「漂綠」的爭議事件,碳交所原本送到環境部的自然碳匯案子,就先被拿掉,目前規劃引進國際植樹造林等自然碳匯商品,希望最快今年第1季或上半年可以啟動。

同一時間,外界也關注台灣本土自然碳匯商品何時可誕生,甚至可在碳交所交易?答案是,需要不少時間的醞釀,且不一定保證成功。

根據目前已揭露法規,要在國內參與自願減讓碳匯,必須先申請專案註冊,再由第三方查驗機構根據樹種的安排、生物多樣性等條件進行查驗,企業才會展開造林種樹等實際行動。待幾年後造林有成,也要由第三方查驗機構查核實際減碳成果,再由環境部核發碳權,才有機會進到碳交所做碳權交易。

為了鼓勵企業參與,並縮短企業造林的「冤枉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去年8月提出「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台」構想,作法是在平台上提供各種不同的種樹造林、生態保育、棲地復育等專案計畫,讓國內一些想獲得森林碳匯及達到ESG目標的企業,能挑選合適專案,在提出維護照顧計畫後,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案審查通過後,即可執行。

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佔地8.5公頃,其中的自然生態多樣,可看見招潮蟹、蝦、魚、貝...
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佔地8.5公頃,其中的自然生態多樣,可看見招潮蟹、蝦、魚、貝類和海鳥等潮間帶生物。記者葉信菉/攝影

新竹的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是北台灣唯一有水筆仔、海茄苳混生的紅樹林。記者葉信菉/...
新竹的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是北台灣唯一有水筆仔、海茄苳混生的紅樹林。記者葉信菉/攝影

政府提供自然碳匯專案 預計3月啟動媒合

據了解,農業部的媒合網站預計3月開通,目前已盤點了40幾個專案,舉凡造林、黑熊保護、蝴蝶或青蛙棲地保育等。為了這項媒合計畫,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在去年舉辦了四場座談會,獲得不少知名企業熱烈關注,像是台積電、華碩,和泰汽車、萬海、長榮以及多家金融保險業者,都積極派員參加。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企劃組組長陳連晃觀察,「這些企業過去經常出資認養造林活動,現在最想知道的是森林碳匯轉為碳權的可能性。」

他解釋,農業部負責規劃這些專案,但是未來負責審核碳匯能否轉換成碳權的主責機關,則是環境部,環境部有一套關於方法學、註冊專案、做第三方驗證、最後查證等流程必須遵守,農業部雖對企業申請參與自然碳匯專案持開放態度,但不保證企業最後能成功向環境部申請到碳權。

實際上,在座談會上,農業部官員也「務實」地向企業說明,種樹造林專案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碳匯的成果,例如種樹第一年,樹的小苗對碳吸存的量相當有限,可能要生長5年、10年,甚至15年,樹木越來越大,吸存的量才會越來越多,「尤其碳吸存量會隨環境條件不斷變動,森林碳匯具有一定的自然風險和不確定性,這是相當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一位農業部官員說。

「他們(企業)原本的期待很大」,該官員坦言,一開始,大家一頭熱想的就是種樹有碳匯,可以抵換碳權,很多企業都急著想找地種樹,不過,在農業部詳盡解說後卻發現,種樹對環境效益雖然很好,但是花了很多錢造林產生的碳匯,實際能抵換的碳權可能很少,而且可能要花很久時間。

該官員以一公頃的森林(約三千多坪)為例,一年的碳吸存量平均約有10公噸,以現在國際碳權交易所販售的金額大約5到10美元,若以10美元計算,種樹一公頃約只能換到新台幣300元的碳權,很多企業算一算投入成本及之後要花的養護成本,發現很不划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自然碳匯難度高

碳交所人士也說,自然碳匯的變數很多,比方從樹種選擇開始,就要找尋吸碳力高的樹木,然後開始種樹,最快的樹木要長6年才具備吸碳能力,但6年的時間,各種環境或人為的因素,都可能影響造林成敗,風險是存在的。

KPMG安侯碳資源服務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表示,碳權約可理解是補貼企業或個人落實減碳之舉,一個碳權專案能否獲得主管單位認可,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專案本身是否具有外加性,例如不是法規要求的減碳行為,其二是有相應的方法學可以科學地計算減量成果。

以前者來說,假設政府已要求企業必須採用節能運具,這時企業順勢將採購電動車在未來幾年減少的排碳包裝為碳權計畫,就不會被接受。而日前環境部也公布了首批自願減量方法,共143項方法學,讓企業可直接採用、申請碳權專案,其中有十項簡易減量方法,可免除第三方確證。

黃力家說,當然企業也可以自創方法學,說明減量前的基線情境排放量是多少,實施專案後的減量成效又是多少,但自創的方法論也必須經過主管單位審查通過才可加以應用,不是自己覺得可以就可行。

儘管在本土開創自然碳匯不易,不過,這趟路也非白走,農業部官員認為,自然碳匯媒合平台上的專案,對生態保育與社會貢獻很大,都可以列入ESG永續報告書上做為績效。

延伸閱讀 》

碳匯新時代2/花蓮小農靠國際「黃金標準」種出減碳米 台糖跟進「種碳」 2個現實冷暖自知

碳匯新時代3/碳權轉碳匯 企業常見3種NG觀念 小心夢一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開放銀行卡關3/政策半生不熟還要走下去?3點修正 台灣數位金融可望百花齊放
下一篇
減碳管理師正夯2/紙上談兵沒用 不懂行業更慘 好的永續師人人愛挖角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