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46字
「300元至500元的碳費費率,是怎麼訂出來的?我們都很訝異!」說這話的產業界人士,多年來協助業界與政府溝通減碳議題,他不解日前環境部召開的第五次碳費審議委員會議,是如何訂出費率區間。
他還提到,雖然環長彭啟明說,只要企業自主減量計畫獲政府核可,費率有可能低到100元,「過去只聽過打五折的說法,打到兩折甚至一折,有可能嗎?」他半信半疑。
中秋節前夕,環境部公布碳費費率徵收區間在每噸300-500元,也確立明年起,第一階段徵收、後年開始繳納碳費的對象是,全台500家工廠所屬的281家公司,其中有141家是上市櫃公司。第一階段徵收的企業以年排碳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及製造業為主,環境部後續還將公布,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係數與如何適用優惠費率,由此確立台灣進入了「碳有價」時代。
一家國內大型石化集團業者估算,假設碳費一噸300元,該公司年碳排400萬噸,依照一般費率計算,會被課徵12億元碳費;若假設自主減量優惠費率是200元,一年碳費則是8億元,等於少繳4億元碳費。
根據環境部初步規劃的優惠費率方案有兩種:一是按照高標準SBTI(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的優惠,該優惠雖具吸引力,但實施門檻高,業內預估僅有少數企業能夠達到,預測可能費率為100元;第二種是企業的自主減量計畫,若能滿足政府設定的減碳目標,預測可適用200元優惠費率。
碳焦慮1、最怕鄰國收得少 活著減碳較重要
「老實講,我們一年投入減碳的投資就超過4億元,像我們這種早早減碳,減碳級數已經達到『擰毛巾』程度的業者,這些優惠只是小利。我們關心的是國外怎麼課多少?以及2030年起,碳費要攀升到千元以上,到時能不能活著減碳才是問題。」該石化業者說。
以鄰近國家來說,日本的碳定價策略較溫和,每噸289日圓,約新台幣63元,日本並對特定用途如鋼鐵冶金煤和水泥石灰石等有豁免措施。至於南韓,碳市場交易價格約每噸新台幣200元,但針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提供100%的免費配額,其他非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則有90%的免費配額,業者實際負擔成本更低 。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如果全世界都實施相同的碳費制度,就不用擔心競爭力,但如果只有台灣收,或其他國家收得少,對方自然會更有競爭優勢,」該石化業者說,未來碳費每兩年調整一次,一些「重災區」企業可能會面臨關廠,或是被迫轉移到其他少收甚至不收碳費的國家設廠,這不利台灣產業發展。
另一業內人士也以新加坡為例指出,在實務運作中,新加坡政府會和每一家業者個別會商,瞭解業者減碳的積極度,以及提出自主減碳的目標,再嚴格審核業者是否確實做到承諾的減碳量,「結果許多業者甚至都沒有被收到碳費。」他認為,徵收碳費是達到淨零碳排的手段,不是目的,就算要收,也要讓產業在國際上還有足夠的競爭力。
對此,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解讀,在國外,不少國家都是課徵「碳稅」,與環境部單純就源扣繳的「碳費」機制不同。前者不僅讓業者享有自主減碳優惠稅率,還可搭配稅負優惠,返還一部分碳稅,這些都讓積極減碳的業者吃到甜頭;在台灣,環境部沒有租稅工具做誘因,實務上,就容易讓業者只感覺到「痛」。
碳焦慮2、完整方案還沒公佈 企業不確定性高
石化公會總幹事何麗君也提到,環境部規劃明年5月開始做碳費試申報,但業者又必須在明年6月前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才可適用政府提供的兩種優惠費率,「重點是,自主減量計畫提出後,環境部至少要3個月的審核,業者才知道最後會拿到哪一種費率,」這當中的種種不確定性,都讓許多業者很茫然。
何麗君說,環境部預定年底公布完整的碳費制度,只希望接下來還有三場說明會,讓業者提出各種疑問,由環境部提供詳解。
碳焦慮3、台灣整體電力排放係數仍高
此外,何麗君也表示,歐盟徵收碳邊境關稅,不是只看碳費,還會看台灣整體的電力排放係數。台灣現在80%都是火力發電,就算之後要「增氣減煤」,「天然氣還是有很高的碳排放量,電力排放係數是下不來的,政府為了減少碳排放量,除了對業者開徵碳費之外,也必須考量整體的能源政策。」
何麗君感嘆,過去業者到國外投資,只要有原料和市場就好,後來還要到找到有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國家,以享有低關稅,「現在還得找尋有低碳電力、乾淨能源的地方,業者經營已經非常困難了,再把碳費加上來,提高的成本,勢必轉嫁到客戶、消費者身上。」
碳有價時代 中小企業剉咧等
受第一階段碳費開徵影響的業者,多為國內碳排大戶,包括,鋼鐵、水泥、半導體產業與化學品產業等製造業,不過,之前的費率委員會議也曾提到,碳費起徵點,會從排碳2.5萬公噸逐步下降到1萬公噸以上的企業,這代表受影響的企業家數將愈來愈多。
身兼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的振躍精密滑軌董事長陳萬來,多年來不僅積極推動自家企業減碳,也推動中小企業淨零碳排,他受訪時說,碳費對中小企業會造成一定的財務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利潤空間較小,營運成本增加可能會削弱競爭力,除非能透過減碳措施完全抵消這些成本。
陳萬來觀察,許多中小企業目前僅處在減碳的初期階段,著重在比較基礎的節能措施和營運效率提升,較全面的策略,如採用再生能源、或改變重大流程,較少見。這也使中小企業在減碳路上,遭遇包括資金有限、缺乏專業管理智識,以及最佳實踐或技術的不確定性等挑戰,而有效減碳措施的初期投資,也是中小企業的一大進入門檻。
延伸閱讀》
1、碳費焦慮2/房價漲?綠色通膨將至?權威調查:家庭一年平均開銷最多漲700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