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金管會20年現況篇/銀行多整併少 難走出去

本文共873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年來,金融市場有巨變,也有一些未能跟上趨勢的「不變」。2004年,銀行49家、壽險公司28家,現在銀行38家,壽險21家,在國際化、大型化趨勢下,金融機構家數並無明顯變化,銀行家數過多(overbanking)問題,依舊原地踏步。

資深官員說,英國前六大銀行存款市占率達八、九成,而台灣前六大僅占四成,多達三成的銀行市占率都不到1%,相當零散。

銀行家數過多、規模不大,國際競爭力也沒有明顯改變。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說,大家只是在境內搶來搶去,吸引不到境外資金,像ETF熱潮,現在很多名字為ETF,但已經不是ETF,只為吸引更多的錢跟人潮。

整併有助擴大規模走向國際,金控成立後曾帶動整併,但二次金改爭議後,政府對整併因噎廢食,公股金融整併更陷入停頓。

另一個不變的是,金融業產值占GDP比重,20年來多停留在6%上下,明顯低於新加坡的15%-16%、香港的20%。金融業產值占GDP未提升,顯示金融業發展不如科技業等一般產業,台灣離區域金融中心也就愈來愈遠。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排名(GFCI),台北表現最好是在2010年的第19名,今年已是73名。2010年那一年,兩岸洽簽經濟合作協議(ECFA),也是20年來,兩岸關係走得最近的一年。

「那年大家對台灣『充滿了幻想』,」在金管會主委任內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的陳冲說,「兩岸關係如果沒有良好的互動,要發展金融中心是機會渺茫。」

富邦金控創投董事長龔天行則說,新加坡、香港是城市型經濟,發展金融中心非常重要;台灣是否有必要成為金融中心,是「選擇的問題」,需具備的條件,也不單是監理機關可以成就的。

他說,台灣曾有機會成為金融中心,那是在兩岸關係和緩,人民幣力爭國際地位,台灣又有海外人民幣部位時,台灣可以趁勢強化金融競爭力,但政治情勢改變後,就變得很難。

經過多年努力,金融業似乎也體認到發展金融中心的先天條件不足,不止政治因素。一位金控高層直白說,「台灣不可能成為金融中心」,星港是英美法系,採負面表列,只要沒踩紅線就可以做,而台灣是採正面表列的大陸法系,很多業務都要核准才能做,如何跟星港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金管會20年現況篇/社會容錯 扭轉監管思維
下一篇
金管會20年改革篇/邁入下個20年 射三箭提高競爭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