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金管會20年現況篇/社會容錯 扭轉監管思維

本文共978字

經濟日報 記者 邱金蘭

政府當年成立金管會的理想與實際,基本上有落差,一位資深官員回想,最初是為了金檢一元化,後來變成金融監理一元化;原本要仿英國金融監理總署(FSA)的公法人獨立機關,最後是預算、人事都未能獨立。

金管會2004年7月1日成立,採委員制,委員會是金管會最高決策機構,首任主委龔照勝出身外資圈,想要塑造新的監理文化與思維,重用委員,委員也積極爭取表現。

當時,九位委員是金管會的靈魂人物,每位個性鮮明,對內對外講話都很直率。他們抱著使命而來,跟文官互動常有衝突,官員私下稱他們是「九個太陽」。

委員一人一把號,各吹各調,常讓行政院感覺難以控制,一位官員說,當時行政院「差點想把金管會塞回財政部」,要透過組織調整,把金融政策權劃歸財政部。

更讓人震驚的是,金管會成立不久,檢查局長、主委就因弊案黯然下台,接著又有委員涉及收受賄賂,創下金融監理機關被搜索的首例。這一團亂,直到金管會主委胡勝正上任後才慢慢穩住軍心。

八年後,金管會從委員制改成首長制,重新掛牌,委員會變成諮詢性質,現在則剩財政部、經濟部等機關代表,但多數部會都指派副首長開會,形同虛設。

資深官員說,當初委員制並非全然不好,擁有不同專長的委員,確實也常提出各種新思維,火花四射卻也腦力激盪,現在則是全看主委風格。

監理重於發展,是外界對金管會最常見的批評,被視為風格開放的新任主委彭金隆,外界賦予很高期待。

彭金隆上任前曾與金控業者座談,一位與會高層說,會上有很多人批評金管會太官僚、管太細,比如官員會跟業者說「不要一口氣送太多案件過來,會來不及審」,又或者,被重點管理的公司,要先把董事會議程送到金管會,讓人摸不清楚誰才是董事會。這聽起來有些「離奇」,實則與金管會員額少,又怕出問題被外界放大檢視,背後有其無奈。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認為,台灣監理官員的素質跟努力程度都非常高,只是受到框架限制,社會少有容錯空間,員額又不足,逐漸變成怕出錯,也形成「重監管輕發展」的監理文化。他認為,社會如果期待金管會要大開大闔,發展過程就要給主管機關容錯空間,否則沒人敢嘗試。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也提到,政府要高度管理金融業,是因為金融業牽涉到取用社會大眾資金,換言之,如果不涉吸收大眾資金的,像券商等就不用管太嚴,「金管會要評估不用管的就不要管,把時間拿來做規劃」,監理思維要與時俱進,古老金融也要用新眼光看待。

(系列三之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金管會20年現況篇/創新開發不足 傷競爭力
下一篇
金管會20年改革篇/邁入下個20年 射三箭提高競爭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