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消費型態改變 自陸駛向美貨櫃輪銳減 東協占比升高

本文共760字

經濟日報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

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貨櫃輪近來大幅調整航線,駛向美國的貨櫃船舶數量減少,改為開往東南亞,反映美中關係惡化、以及新冠疫情後的消費型態改變。

日經新聞報導,東京研究機構日本海事中心的數據顯示,整體而言,10月從亞洲到美國的貨櫃輪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9%,延續9月下滑3%的減少趨勢。今年年底購物季前的美國貨物進口需求比往常疲軟,原因是先前在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面臨壓力期間,美國零售商紛紛囤積庫存。

10月從中國大陸(包含香港)駛往美國的貨櫃輪共載運87萬6,786只20呎標準貨櫃(TEU),年比銳減21%,也是2020年5月以來最少。從中國大陸運往美國的貨櫃量9月已減少13%至93萬2,973只TEU,為13個月來首度跌破100萬只。

相較下,運往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的貨櫃量持續增加,繼9月成長23.1%後,10月再躍增22%至41萬5,251只TEU,但部分原因是之前新冠疫情相關的生產停擺,所造成的基期效應。

最新數據顯示,10月東協的貨櫃量就占了所有亞洲運往美國貨櫃量的26%,為2020年3月以來最高。過去在中國大陸製造的一些消費品,例如傢俱、床墊和成衣,正轉往越南和其他東協國家。促成這個轉變的原因之一,為美國新冠疫情期間激增的居家用品需求正在減弱。

此外,俄烏戰爭與多國央行升息抑制消費需求,也影響貨物流動。三井住友信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大和香織指出,通膨正讓美國家庭的生計更難熬,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市場的服務需求可能正從原本來自中國大陸出的高品質品牌,主向來自越南和柬埔寨的更平價產品。

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的吉岡武臣指出,在勞動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下,東協製造產品的價格也比陸製產品更便宜,促使貿易逐漸轉向東協。另一個因素是美中緊張,美國10月全面管控對中國大陸的晶片出口,雙方的經濟與安全敵意可能升高。

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貨櫃輪近來大幅調整航線,駛向美國的貨櫃船舶數量減少,改調整為開往...
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貨櫃輪近來大幅調整航線,駛向美國的貨櫃船舶數量減少,改調整為開往東南亞。路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市場憂高利率 歐股收黑
下一篇
美元強漲勢頭 亞洲擋不住 各國官員口頭干預、出手阻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