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分析師:亞幣今年趴倒明年躍起 但仍有4變數

本文共1598字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今年來,美國聯準會(Fed)快馬加鞭升息抗通膨,美元升勢銳不可當,亞洲貨幣相對而言只有趴倒的份。但最近通膨降溫,Fed示意將減緩升息腳步已大挫美元銳氣,再加上北京鬆綁「清零」防疫封控,讓中國大陸經濟好轉、助長區域景氣復甦的希望油然而生,2023可能是亞幣揚眉吐氣的一年。

前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現為駐日本自由撰稿人的皮塞克(William Pesek)表示,亞幣正蓄勢待發,準備躍起,但2023年展望仍面臨一些變數,包括:美國若通膨復熾可不可能迫使Fed又卯起勁來升息?萬一新冠肺炎感染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當局會如何反應?日圓如果再度上演瘋狂走勢呢?

好消息是,縱使在強勢美元輾壓下,2022年亞幣的表現,仍比2020年疫情嚴峻時期和2013年「縮減(量化寬鬆)恐慌」(taper tantrum)時穩多了。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經濟學家賽瑟指出,這要歸功於亞洲經濟體已普遍強化外幣資產負債表,所以未像1997-98亞洲金融風暴時,那麼容易就被金融情勢緊繃壓倒。他說:「多國已能倚賴本幣債券市場籌資支應財政赤字,限縮美元匯率波動帶來的直接金融衝擊。」

今日亞幣匯率之所以大致持穩、挺得住強勢美元衝擊,有賴區內各國政府記取教訓,強化金融體系、讓匯率更有彈性、累積充裕的外匯存底、提升央行獨立自主性,並已降低經濟成長對出口的依賴。

景順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人丁一飛說,先進國家大多遭遇高通膨,加上世界各地升息循環未止,「顯然給亞洲各國經濟成長展望帶來下行壓力,但同時,許多因素也有利於亞洲主權債發行國」。他舉例說,中國離「清零」封控漸行漸遠,可能連帶改善亞洲鄰國經濟景氣;亞洲也不是大宗商品出口國,過去兩年來並未像其他受惠於原物料價格大漲的新興國家那般大肆擴張財政政策;多國記取2013年「縮減恐慌」教訓,已累積可觀的外匯存底,所以少數國家除外,大多數國家短期外債違約風險並不高。今年亞洲公司債表現凌駕美國相應指數的情況,屢見不鮮。

大致而言,大華銀投信分析師廖思勤(Chester Liaw)指出,亞洲許多國家與全球經濟趨勢和市場氣氛密切連動,例如南韓和台灣這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尤其對全球發展敏感」,這些國家的債市於是往往隨歐美債券殖利率漲跌而起舞,「因此未來數月也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以防全球避險氣氛大降」。今後,倘若中國大陸確定轉向解封重啟,即使疫情病例躍增也不走回頭路,那麼,這可能向市場傳達出可「承擔風險」的訊號。這將有利於亞幣後市展望。

不過,經濟學家點出,亞幣2023年走勢仍面臨至少四個變數:

一,自滿。亞洲各國政府和央行首長如果高估今日資產負債表的相對強勢,後果自負。

二,日圓。明年日圓可能再度上演劇烈震盪的走勢。明年3月,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將退休,下一任日銀總裁是否會調整現行量化寬鬆(QE)和超低利率政策,全球拭目以待。

三,中國。封控防疫措施放寬後,北京當局能容忍新冠肺炎病例增加到什麼程度?習近平政府多快會改弦易轍,擴大從海外進口更強效的疫苗,以提升群體免疫力?14億大陸人見「白紙運動」促成政策轉變,是否會更壯起膽子來發動規模更大的抗議潮?全球投資人只能繼續關注後續發展。

四,美元。今年美元強勢的表象下,遮住美國國債升破30兆美元大關的醜陋。此外,共和黨將重掌國會眾議院,可能重演以美國舉債上限作要脅的老戲碼。2011年就演過這種鬧劇,導致標準普爾公司( Standard & Poor)降低美國政府債信評等,在金融市場掀起狂瀾。

2022年一個特別的發展是,以往總是偏好讓本幣貶值以維繫出口競爭力的亞洲諸國政府,現在卻在Fed頻頻大幅升息的壓力下,紛紛投入「反向匯率戰」,從北京到雅加達,官員疲於拉抬本幣以免輸入型通膨愈演愈烈。

皮塞克認為,亞洲各國努力支撐本國幣,加上全球投資人對亞洲經濟及其貨幣的信心增強,可望讓近幾年來深蹲已久的亞幣在2023年一躍而起,迎向復甦的一年。

今年來,美國聯準會(Fed)快馬加鞭升息抗通膨,美元升勢銳不可當,亞洲貨幣相對而...
今年來,美國聯準會(Fed)快馬加鞭升息抗通膨,美元升勢銳不可當,亞洲貨幣相對而言只有趴倒的份,但明年有望揚眉吐氣。圖/美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黃仁勳坦言:華為是輝達在大陸的「強大競爭對手」
下一篇
黃仁勳:華為是非常強大的 AI 對手 Nvidia 也考慮投資新加坡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