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美推農地碳捕捉 誘因不足

提要

農業公司投資數百萬美元 盼農民改變耕作法減緩氣候變遷 獲利前景難測影響參與意願

本文共940字

經濟日報 編譯王巧文/綜合外電

農業公司正投資數百萬美元,推動讓農地能夠捕捉與封存更多碳的計畫,做為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在解決方案,但這些業者面臨說服農民改變耕作法的挑戰,此外,過程中可能遭遇減產損失,而且碳捕捉獲利難測,令農民裹足不前。

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拜耳(Bayer)、加拿大Nutrien、美國Corteva等農業巨擘及Indigo Ag等新創公司正紛紛發展碳捕捉農業體系,以開創由農業驅動的碳市場。

這份構想是希望利用自然機制,將農地變成土壤碳匯(carbon sink),也就是讓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並透過根部把碳儲存在土壤中,只要未受干擾,這些有機碳可在土壤中儲存多年。

隨著近年來面臨的環境審查與日俱增,農業公司表示,將付費給農民,誘使他們最大程度利用這類自然機制,成為氣候解決方案的一環。這些減碳計畫還為農民提供新財源,預期農地固碳產生的碳權將吸引食品製造商、航空公司及科技業者上門購買。

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包括林業等碳捕捉計畫的碳信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0億美元,農民將共享出售碳權的收益。

然而,麥肯錫去年的調查顯示,在約1,300多名受訪的美國農民中,僅不到5%參與碳捕捉計畫,逾半數農民表示,投資報酬率不明確是他們未加入計畫的主因。美國普渡大學農藝學家對數百名農民的調查顯示,從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簽約加入某公司碳信用市場的農民數持平於1%左右。

要參與這些計畫,農民必須致力徹底改革其作物生產系統,改善土壤固碳能力,例如避免在冬季耕作及種植覆蓋作物。

美國國家玉米種植協會(NCGA)董事長、愛荷華州玉米農埃丁頓說,他過去一年中研究各種碳捕捉計畫,計算了調整農法時的減產風險,及其農地碳捕捉潛力可能帶來的報酬,但仍覺得經濟挑戰大,迄今尚未加入碳捕捉計畫。

農業公司說,農地固碳報酬會愈來愈高,土壤健康度也隨之變好,將成為吸引農民的另一項長期誘因。

蒙特婁銀行高級分析師傑克遜說,目前農民每噸碳封存通常可獲得15至20美元。他估計每噸售價須突破50美元才有經濟可行價值。美國土壤科學學會的數據顯示,雖然因農場而異,但免耕農法每年每英畝平均固存0.3公噸碳。

Indigo策略長哈伯特說,公司一年來已把支付農民的費用從每噸20美元增至40多美元,未來將繼續調高。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義大利醫院火災釀3死 事故原因調查中
下一篇
歐盟達成 AI 立法初步協議 ChatGPT 將納管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