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1字
財經網站CNBC報導,由於來自南美的供應日益嚴峻,加上需求壓力升高,全球正面臨銅短缺的問題,分析師預測供不應求將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是2030年。這種工業用途廣泛的紅色金屬,向來被視為判斷經濟活動趨勢的重要指標,供應緊縮可能代表全球通膨壓力將惡化,隨後迫使央行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鷹派立場。
Wood Mackenzie金屬和礦業部門副總裁Robin Griffin表示:「我們預測銅到2030年都將出現嚴重短缺。」他將此歸咎於秘魯的持續動盪以及能源轉型對銅有更高的需求,「遇到政治動盪都會產生系列影響。顯而易見的是礦區可能不得不關閉」。
秘魯的銅供應占全球的10%,但這個南美國家自去年12月前總統卡斯蒂約遭國會彈劾罷免以來,天天爆發抗議活動。礦業巨擘嘉能可1月20日宣布,廠房遭抗議者搶劫縱火,該公司將暫停位於秘魯的Antapaccay銅礦場的運作。
此外,占全球供應量27%的全球最大銅產國智利11月產量較一年前下降7%。根據高盛1月16日的報告,該銀行說,「總體而言,我們相信智利2023到2025年的產量會減少」。
CME數據顯示,銅期貨價周一收在每磅4.035美元,遠高於去年7月的年內最低水準3.23美元。
CMC Markets的市場分析師Tina Teng表示,中國大陸重新開放以及清潔能源轉型的需求增加,改善了銅的需求前景,推高銅價。 他補充說:「到2024和2025年之前,短缺可能持續,直至當前的逆風導致潛在的全球經濟衰退。」他預測到銅價屆時可能大漲一倍。
Wolfe Researchh的常務董事Timna Tanners雖不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會讓銅的活動和消費「激增」,因為「銅消費在2022年並沒有放緩,工廠仍在運轉,政府刺激措施和基礎設施都持續推進」,但更廣泛的電氣化現象可能是銅需求的基本面驅動因素,「在有充電的基礎設施之前,電動車不會起飛,電氣化需要更多的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