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 周年 3 好禮

⭐訂閱送 2025 投資理財攻略
⭐年訂抽東京雙人來回機票
⭐分享加碼抽 iPhone 16

快來領攻略、遊東京、拿iPhone,一起備戰 2025!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 周年 3 好禮

⭐訂閱送 2025 投資理財攻略
⭐年訂抽東京雙人來回機票
⭐分享加碼抽 iPhone 16

快來領攻略、遊東京、拿iPhone,一起備戰 2025!



不再通知

碳抵換交易下滑 十年首見

本文共774字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碳抵換」被認為未來幾年有千億美元商機且潛力無窮,但減碳量不實的事件頻傳,打擊業者信心,導致這個市場去年出現十年來首次下滑,今年交易恐怕將進一步萎縮。

彭博綠色(Bloomberg Green)分析2010年以來超過26萬筆交易數據發現,金融、航空及工業巨擘2022年從市場購買碳抵換的額度比2021年下滑17%,是十年來首次不增反減。

來自再生能源的碳抵換占整體的五成左右,較2021年的38%上升,令碳市場專家施耐德大感意外,因他認為這些碳權有嚴重的誠信問題。

向風力、水力和光電計畫買碳抵換,如今格外有爭議。許多專家已不計入再生能源的碳抵換額度,一來是許多來源的資訊不透明,可能有漂綠之嫌,二來再生能源在有些地方已很便宜,在沒經濟效益的情況下,無助實際減少整體碳排量。

交易市場上已揭露一些碳抵換計畫的減碳量不實。例如宣稱可封存多少碳,但技術上根本還沒落實,或聲稱保護多少面積森林免於砍伐,但這片森林本就不存在濫伐威脅,如此碳抵換就無助於淨零排放。

一些大企業已開始對有瑕疵的碳抵換保持距離。例如,易捷航空(EasyJet)去年9月宣布,該公司追求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再以購買碳抵換為主,改為用永續航空燃料等能實際減碳的作法。捷藍與聯想等業者,也都把買碳抵換排除於公司的淨零排放政策之外。

Emergent創辦人布倫加登表示,去年他們在自願性碳市場看到的是企業信心減弱;Carbon Direct分析另指出,買到劣質碳抵換的事件頻傳,加上全球總經不利因素,可能使得今年碳抵換市場交易進一步減少。

市場原本,預測到2030年,碳抵換市場規模可達到1,000億美元,巴克萊銀行還估計可攀抵2,500億美元。

如今展望卻充滿不確定性,BNEF的評估是,到2030年碳抵換市場可能只有150億美元,但若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全面成功與普及,到2037年就有可能衝上1兆美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蘋果傳將推有 AI 功能壁掛式平板裝置 搶攻智慧家居市場
下一篇
軟銀將成為頭一家採用最新 NVIDIA 晶片的超級電腦客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