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德調查記者分享對抗假訊息撇步 籲堅守新聞價值

本文共1187字

中央社 記者林尚縈柏林7日專電

隨著假訊息蔓延、挑動閱聽人情緒,德國知名調查媒體Correctiv記者施朗格在其新書發表座談中,深入剖析假訊息氾濫對民主的威脅,並以其多年調查經驗為例,強調新聞道德與媒體識讀重要性。

2014年成立的非營利調查媒體Correctiv,今年初揭露德國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密謀驅逐移民計劃,引發百萬人上街守護多元民主,為當前德國民眾信賴的調查報導品牌。

該媒體創始成員、知名調查記者施朗格(BastianSchlange),曾臥底德國盜獵集團揭露非法行為,屢獲調查報導獎項;近年陸續發行「唯一真實的事實查核書」、「歐洲的縱火者」等書,深入研究假訊息與資訊戰對社會影響。

在「歐洲的縱火者」新書發表座談中,施朗格指出,網路與社群媒體雖打破媒體資訊壟斷,讓民眾有更大的發聲空間,但這些平台的「去中心化」特質卻讓虛假信息和謠言無差別地流傳,導致許多錯誤觀念在閱聽人心中根深蒂固。

施朗格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友人在哈馬斯(Hamas)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後,在社群平台多次轉發「以色列攻擊下的巴勒斯坦兒童受害者」照片。實際上該照片內容為其他衝突事件受害兒童,與貼文宣稱的情境無關。

他使用圖像反向搜索工具追溯照片真實來源,證明貼文訊息不實,但當施朗格試圖指出錯誤時,友人卻以「必須迅速傳遞巴勒斯坦的聲音」為由,表示無法逐一查證轉載貼文的正確性。

施朗格表示,這個例子讓他深刻理解,公眾在社群媒體上缺乏查核事實的使用習慣,無意間成為假訊息的幫兇。他因此認為,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傳播訊息的時代,擁有事實查核能力的新聞記者與編輯,變得愈加重要。

施朗格在座談中也批判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指出平台以「用戶情緒反應」為基礎決定內容曝光度,導致激進言論等易引發情緒的內容,比經過事實查核的嚴肅訊息更易獲得流量。

他說,「在社交媒體上,『誰喊得最大聲,誰就贏』,這讓情緒化的謠言和假新聞在網上如野火般蔓延。」

這種「情緒優先」的演算法助長了極端主義與極右翼思潮,施朗格舉例,德國另類選擇黨即擅長利用社群媒體中的同溫層效應,在其支持者之間不斷強化對抗主流媒體的立場,使其支持者容易相信極端化的資訊來源。

他指出,極端主義政黨或政治人物會透過對社會的不滿敘述來鞏固支持,並利用「受害者」和「正義」的敘事來煽動仇恨,加劇輿論場域極化。

座談中施朗格強調,新聞業是民主的第四權,擔負監督政府重任,記者必須保持對事實的忠誠,將事實與謠言區隔開來,才能創造讓公眾理性討論的環境。

他呼籲社會重視媒體識讀,並建議學校設立相關課程,以培養年輕世代辨別資訊真偽的能力;此外,社群平台也應承擔更多責任,成為具有編輯責任的公共空間,遏止假訊息無限制擴散。

最後施朗格引用漫畫英雄蜘蛛人的名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呼籲每個人都應對自己分享的資訊負起責任,只有當每個個人共同回歸事實,才能改變當前全球假訊息氾濫現象。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川普邀習近平參加就職典禮 CNN:中方將派高層代表團出席
下一篇
韓股連四天上漲 有望收復尹錫悅戒嚴未果引發的跌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