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06字
外媒報導大陸政府有可能把新冠病毒的傳染病防控等級從「乙類甲管」下調至「乙類乙管」。大陸多名中醫醫學專家稱,新冠病毒已經變異成了另一種病,應改稱為「新冠病毒傳染病」。
北京日報報導,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5日晚召開專家共識會。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主任委員谷曉紅表示,這次會議上,她和十幾名副主任委員達成共識:新冠肺炎應更改名稱,改為新冠病毒傳染病。
谷曉紅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疫病研究院院長,兼任教育部中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同時也是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專家。
她說,新冠病毒在2019年年底出現時,使用「肺炎」稱呼就不是很準確。因為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得肺炎,可能造成的還會是肝功能、腎功能損害。經過這三年,從專家的角度來說,病毒已經變異成了另一種病,很少造成肺部感染,
谷曉紅說,目前廣東一些專家提議把病毒稱作新冠病毒感冒,但「感冒」同樣沒有強調傳染性。命名突出傳染性,有助於提示民眾做好防護,因為有基礎病的人還要注意防止感染後發展為重症。
她說,面對奧密克戎(Omicron),預防思路應該從被動檢測向主動預防轉變。除接種疫苗外,中藥在預防、治療、診斷方面都會起到很大作用。從預防來講,《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說體內的環境調整後,包括新冠病毒在內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病毒和細菌,不一定會使人感染。所以有的人會得,有的人不得,和內因有很大關係。
谷曉紅表示,過去兩周,北京中醫藥大學經歷了一場疫情「遭遇戰」。疫情發生後,即採用新冠病毒的中藥預防藥方進行預防。由學校代煎藥,為密接學生每天服兩次,連續服用三天到五天,起到了較好效果。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