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大陸考古發現 華南地區人類6,000年前就開始吃蛇

本文共669字

聯合報 大陸中心/即時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在廣西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左江流域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其中最大的一枚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超過《中國動物志》記載的大陸國內最大記錄。研究結果還提示,華南地區人類獵食蛇類的歷史可上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研究團隊介紹,在距今約6,000年的寶劍山遺址和大灣遺址中,出土了較多的蛇類骨骼材料,包括一塊中段蟒蛇類齒骨和大量的蛇類脊椎骨。通過與東亞地區現生蛇類骨骼標本的形態學對比,鑒定出三種蛇類:緬甸蟒、眼鏡王蛇和百花錦蛇,均為典型的東洋界物種。上述蛇類至今仍分布在廣西境內。

結果顯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緬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全長至少4.58公尺,超過《中國動物志》記載的大陸國內最大記錄(全長3.56公尺)。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清平介紹,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疑似的燒灼痕,在與其共同堆積的哺乳動物遺存骨骼中,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跡。大型蛇骨很有可能是人類獵食後的殘留,且不排除此地的史前人類用燒烤的方式加工肉食的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歷史生物學》發表。

報導稱,左江發源於越南北部,是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廣西西南部的主要河流。左江流域地處南亞熱帶,動植物資源豐富,地貌複雜多樣,更有貝丘、岩畫等獨特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已成為中國第49處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至2015年,為配合崇左花山岩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楊清平團隊在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研究。

大陸研究人員發現,在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哺乳動物骨骼表面,有切割、敲砸、燒灼、制骨、...
大陸研究人員發現,在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哺乳動物骨骼表面,有切割、敲砸、燒灼、制骨、齒痕等的人工痕跡。(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圖為目前仍存在於廣東等華南地區的緬甸蟒。(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圖為目前仍存在於廣東等華南地區的緬甸蟒。(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中國國務院發布立法計畫 年內審議AI法草案
下一篇
兩岸快遞/陸將攜手跨國企業 攻車用晶片 設創新聯盟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