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95字
賴清德總統就職前夕,黨政高層向國內各大媒體釋放出就職演說「將釋善意、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的訊息,孰料到就職演說全文公布時,基調竟然是深化「抗中保台」模式,且把「國家名稱」的定位推展到包含「台灣」,兩岸學者關心此事者,不少直呼失望至極,對兩岸和平多感悲觀。
外界早已預料,賴清德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方面也已於四月藉由馬習二會,拋出軟調子,如「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並釋出對兩岸人員往來善意,在形式上,給當時即將就任的賴清德一個在最低限度上尋找兩岸溝通基礎的一大契機。
不過在就職演說中,賴清德並沒有選擇承接北京訊號,反而另起爐灶,將中華民國國民、國籍、主權進行三位一體的塑造,據此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段論述,除了繞過中華民國領土之固有疆域、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條例的國家與憲政定位之外,比起蔡英文時代略帶模糊的互不隸屬說法,更進一步推展到「主權互不隸屬」,也更赤裸地接近「兩國論」。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兩岸論述也將台灣人民「去民族化」、「去文化化」,以政治上(與中國大陸無關且互不隸屬的)「中華民國國民」、還有「只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重新包裝並界定台灣人民的政治屬性,完美錯開了北京領導人釋出的軟性兩岸接口,緩解兩岸敵意的契機盡失。
這種「繞行式台獨」絕非北京方面可以接受,後者確實反應激烈。兩岸關係已谷底盤旋了八年,在蔡英文任期最後一刻大陸釋出了善意與某種讓步,既然賴清德選擇擦身而過,那麼「國民」也必須繫好安全帶,伴隨被總統視為「災難」的這個國家,迎接未來四年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