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44字
中國男星徐崢執導的「逆行人生」在近期上映,講述一名被裁員的中年人,背負房貸等經濟壓力,被迫從「程序員(程式設計師)變成外賣員」的經歷,折射現今中國成年人面對的現實與無奈。但是電影上映後評價兩極。
「逆行人生」在8月9日於中國上映,也被認為是這一暑假檔期當中最具爭議的電影。該片的劇情是徐崢飾演的男主角高志壘,45歲時遭任職的大公司裁員,但又面臨房貸、女兒上學學費、父親住院等多重壓力,高志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送外賣。
劇情的刻畫儘管時而浮誇,一如徐崢電影一貫的風格,但貫穿劇中的一系列當前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如大廠員工「996」工時(指超長時間工作),就業環境緊縮、職場年齡歧視,以及P2P(網路借貸平台)爆雷給中產家庭帶來的困境,還有外送員在軟體演算法中喘息求生存,越來越競爭,賺錢越來越難。
影片引起中國民間許多討論與關注。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12日18時,該片票房突破人民幣1.94億元(下同,約新台幣8.75億元)。
有看法認為,影片反映了當前環境中各個階層面臨的生存困境。
不過,另一方的輿論認為,「逆行人生」是部一群不懂底層真實生活的「有錢人」編製出來的電影,讓「窮人花錢看富人演窮人」,質疑這是消費窮人的苦難。同時,電影的結局也無法鼓勵失業的中產階級坦然接受送外賣的命運,也無法讓外送員感受到尊重與理解。一部描述中國底層的電影,意外引起兩極看法。
據第一財經,徐崢在10日於上海宣傳該片時分享了他體驗外送員生活的一個細節。他說,送外賣時,沒有一個人認出他來。
徐崢說,這讓他意識到,其實很多人面對外送員時,最多只有一個接過外賣的動作,而不會看外送員一眼。因此影片拍攝了很多外送員的特寫鏡頭,每一張面孔背後,都寫著不同的人生故事。
2018年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在中國民間引起反響與思考,對於「逆行人生」是否可能有如「我不是藥神」一樣在社會層面引起改變?徐崢回應,電影更多時候不能直接解決問題,而是提出問題,在情感層面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徐崢說,電影改變不了很多現實,但可以改變人心,人心的改變可能是從給外送員打好評開始。「在大家都很不容易的日子裡,在現實生活脆弱而不確定的時間裡面,以最大的善意對待自己,也以這樣的善意對待別人,彼此之間互相傳遞愛和暖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