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23字
全豐花燈,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融合燈彩、小戲、舞蹈於一體的民間藝術,流行於九江市修水縣全豐鎮。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唱到元宵,喜氣洋洋。此外,做壽、上梁、婚嫁等重要日子,百姓也會請花燈來熱鬧一番。
全豐花燈又稱「下半本戲」,說唱均用道地的西鄉全豐土話,開場、前奏、間奏之節奏相同,唱詞多用「嘞」、「喲」等襯詞。器樂以打擊樂為主,有雲鑼、鑼、小鼓等,以胡琴、笛子、嗩吶伴奏。全豐花燈的曲目,情節簡單,常以單篇獨立存在,在連場演出時便組成一套故事,如花燈大連唱等。包括敘說美好愛情故事的「打戒指」、「十個月摘花等郎來」,祝福吉祥的「接狀元」、「拜壽」等。
表演形式是演員裝扮成生角、旦角、丑角三個行當,方步圓場,邊唱邊演,邊演邊舞邊耍燈。演出套路為丑角開場,再分別喲呵出旦、生角。隨後丑角一手扇蒲扇,一手推車。生角頭戴狀元帽,駕馬揚長鞭,時而與旦角逗趣,時而與旦角相勸。旦角則頭戴配飾,駕車邊歌邊舞。
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陰陽先生曹宗哲,看見全豐鄉的龍泉塅,「山脈巍峨,逶迤起伏,狀如蟠龍。」於是,便帶胞弟曹宗喆來此起業,於雙井之間建屋樹基,繁衍後代。清代嘉慶「義寧州志」載,「西鄉太學士、軍功六品曹定哲,年八十六,子三,孫十,曾孫十二,玄孫四,五世同堂。」曹定哲的孫子曹西平有子12人,皆唱花燈,號稱九把胡琴,興旺一時。
全豐鎮有20餘支花燈隊,最活躍的是塘城街、龍泉段、黃沙段、綠豆窩、黃袍衝、杉樹坪、上源等地。每支花燈隊均配有鑼鼓、服裝、道具等設備,演員最小的16歲,年長者約70餘歲。龍泉段1200多人,七成都會唱花燈,可見普及與受歡迎程度。主要傳承人曹澤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