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22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高盛分析師8月6日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大陸製造業在多個行業的產量超過了全球的消化能力。雖然包括鋰電池和太陽能組件在內的一些行業可能會逐步減產,但電動車和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可能會持續。這些問題最近引起了許多其他大型經濟體的不滿和反彈。
大陸7月製造業PMI 反映調整供應
不過世界各國仍以大陸將過剩產能出口為由,對大陸商品施加徵關稅的措施。進入下半年,大陸經濟處於十字路口,決策者面臨著出口需求疲軟和海外阻礙增多的局面。大陸企業也注意到這一點,它們受到價格下跌的衝擊,正在調整供應,包括近期貿易和製造業數據也印證這一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要不然7月的出口怎會是近三個月表現最差,這也呼應到大陸7月製造業PMI持續在衰退區間。
電動車供需平衡 還需兩到三年
高盛研究了占大陸經濟成長近四分之一的七個製造業部門,包括太陽能組件、鋼鐵和空調等,「在這七個行業,大陸有五個行業的產能高於全球總需求。」
該行大陸股票研究聯席主管Trina Chen等分析師指出,「我們預計到2028年供需關係將重新平衡,利潤將恢復,大陸對全球的供應將急劇減速。」
高盛稱,目前大陸的太陽能組件產能相當於全球需求的200%,鋰電池產能約相當於全球需求的150%。自2023年初以來,供應過剩已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多達55%,降低了投資吸引力。
分析師們表示,雖然太陽能部件和鋰電池行業的轉捩點將到來,但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要達到供需平衡還需要再多兩到三年的時間。
成熟製程晶片 將進入產能過剩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長吳佳勳提醒,對台灣而言,大陸成熟製程晶片,則可能是尚未發生但可能即將進入產能過剩的產業,同時由於兩岸地緣相近,大量大陸製品的外溢輸出,可能直接衝擊台灣的產業發展。
面對大陸產能過剩,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認為,台灣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包括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強化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等,此外還要提醒台商適度分散市場布局。
劉孟俊指出,政府首要輔導受影響產業多元化出口市場,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維持出口競爭力。
他認為,台灣更應持續強化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此外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前瞻性技術創新,以及深化與歐美日等民主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因應大陸新質生產力等科技競爭帶來的挑戰。
台灣需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至於在大陸台商部分,劉孟俊認為政府需提醒台商審慎評估,對大陸投資的風險,並適度分散市場布局,同時應加強對在陸台商的輔導,協助他們因應大陸法規環境的變化,以維護合法權益。
而台灣相關單位,應密切關注大陸的經濟金融風險,加強資訊蒐集與分析,建立有效預警機制,並據此指導台商適時調整因應策略。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台商在複雜多變的大陸市場中降低風險,維持競爭優勢。
王國臣表示,在大陸的台商,基本上是以內需市場為主,仍然會慘澹的經營。對於台灣的廠商來講,反而是要擔心美國的部分,尤其如果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台灣是否正如川普先前所說的要交保護費,所以在明年以後台灣出口到美國,應該會有一些小波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