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31字
大陸近期一改過往以投資拉動經濟模式,力圖以振興內需消費來刺激增長。不過,專家分析,大陸刺激經濟模式並未改變,只是效果不如以往,且更向中央集權,經濟有「殭屍化」傾向。台經院景氣中心主任孫明德則以台灣1990年代經驗指出,大陸追求經濟成長時代已過去,正邁向「調結構」的狀態。
孫明德指出,相較於過去提出人民幣4兆擴內需、家電下鄉等直接且有效的政策,這兩年政策基本上非常「迂迴」。無論三中全會政策,還是從去年開始的消費補貼,「看起來好像有做些什麼,但實際上不會看到什麼效果」。
對於效果不彰,孫明德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雖然鼓勵民眾申請補助家電以舊換新,但各地方政府都沒有錢補助,中央講歸講,但地方沒錢;二是大陸民眾現在對未來的經濟前景並不是很明朗,消費也不太可能有樂觀的表現。
對於大陸經濟不再遵循過去模式,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有三個層面變化:一是在房市疲弱,土地賣不動狀態下,地方財政困難,沒有錢投資;二是過去投資效益不高,比如很多高鐵仍處於虧損,只會增加債務問題;三是中央地方財政稅制結構性問題,地方事多但錢少。
王國臣認為,大陸經濟歸根結底關鍵仍在於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帶動從上游營建到下游金融等產業,房市不好,民眾信心難提振。而要解決問題,就是政府直接收購問題房產,但北京當局顯然不願意如此做,因為怕民眾產生出事就靠政府來救的預期。但不做的結果就是消費頹靡。
前述導致的結果,王國臣指出,就是大陸經濟「殭屍化」,一方面大陸官方對於該倒閉的企業不積極處理,不讓倒,也不救,一段時間就紓困,目前還未破產的恒大就是例子,這可能導致經濟空轉;另一方面,要期待大陸經濟崩潰或發生大規模金融風暴機率也很低。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認為,大陸政策現在其實著重於結構改革,比較沒有立即性的措施,這些政策感覺是「以拖待變」,只求不要發生立即性的危機。
孫明德指出,大陸經濟正在從傳統產業轉型到高科技跟服務業,轉換過程本就有陣痛。其實台灣在1990年代也經歷過類似過程,台灣當時也是從傳產轉變成現在的高科技跟服務業,房地產也跌的一塌糊塗。但台灣後來也走出一條路。
孫明德認為,北京當局當前與其追求經濟增長數字,不如更關注到財富的平均。「這過程中經濟需要轉換的,不是經濟本身,而是心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