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60字
大陸官方18日晚間突然再對兩岸經貿出手,宣布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震驚兩岸,學者解讀,大陸此舉對於台灣的國內政治更具有施壓性,且也能在美國大選前不想升級兩岸緊張,才選擇又把農業政策拿回來。
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今晚頒布「停止執行對台部分農產品進口零關稅政策」,當中指出,台灣地區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嚴重阻礙兩岸經貿合作。公告指,自2024年9月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公告發布日期則押在9月14日。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對本報分析指出,大陸這一波作為不是針對貿易的單方面歧視,因為如果是單方面歧視就全部都禁止了,也不會有前些日子文旦的開放,所以應該是政治事件。
他指出,此舉應是大陸對台灣高層政治所做的訊號,包含賴總統最近的一連串對兩岸關係的說法,例如璦琿條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周年研討會等,以及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在台北安全對話發表的相關演講、我方政府針對2758號決議相關論述等。他分析,大陸態度是「你要是對抗性的我就懲罰、配合性的我就獎勵」。
大陸已於2023年底、2024年5月發布的兩次中止ECFA關稅減讓,主要集中在石化產品、紡織、機械、鋼鐵等工業產品,這次卻是已農產品為主,產業領域的轉換原因何在?
張弘遠分析,農業、農產品的制裁就跟產地有關,農產品針對台灣地緣政治或國內政治更具有施壓性,近期很多農業縣市的首長紛紛赴陸,大陸會因此覺得可以把這個政策繼續操作,還沒去大陸的縣市長會有壓力。
此外,現在兩岸關係的主旋律,台灣是嘗試著在不破壞兩岸關係的穩定性上,強化對美國的聯繫和捆綁,但是基本不想破壞兩岸關係目前的穩定度,所以現階段沒有必要不會引發擦槍走火,雙方高度克制。可是大陸又必須在政策上針對台灣的某些親美或是獨立言論給予對應性的作為,因為不想升級又要保持穩定,「於是又把農業政策拿回來」。同時這次也是34種一次宣布,而不像過去是少量點名。
張弘遠分析,對中國大陸而言,「第一個它做出了政治訊號,第二個它讓地方政治又多了一些互動的張力」。而在看到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就此事的表態後,張弘遠判斷,大陸方面在今年雙十國慶前後可能還會有另一波舉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