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2字
為台灣食品衛生把關,有台灣食品界國寶之稱的食品工業研究所前所長劉廷英,傳出因肺部病情加劇,已於大年初六(上月27日)辭世,享壽85歲;食品工業研究所今證實此事,消息傳出令食品界認識倍感沉痛,同時也緬懷其對食品界的重要貢獻,家屬預計在本月11日舉行告別式。
劉廷英1938年出生,是苗栗縣三灣鄉人,留美獲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後,再到柏克萊做生化博士後研究;1972年返台,選離鄉最近的新竹食品研究所,從研究員做起。
劉廷英曾在受訪時指出,他當兵退伍後申請到加大戴維斯分校獎學金,每月190美元,他省吃儉用,每月還寄100美元回家,連老家翻修,都靠其獎學金,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隔年他返國在食研所擔任研究員,8年後當上副所長。
1979年台灣發生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衛生署警覺食品衛生管理的重要性,1981年成立食品衛生處,延攬劉廷英擔任處長;9年處長任內他為國內食品把關,也建立多項開創性政策。當時外食人口大增,A型肝炎感染率偏高,劉提出免洗餐具政策,大幅降低肝炎感染,此外,劉也破獲國內第一個肉毒桿菌中毒汙染源,發現西施舌養殖場的渦邊毛藻有毒。
劉廷英1991年回到食研所擔任所長後,開始積極研究無菌加工包裝,開發無菌加工食品,並協助食品業開創多項創新生產線,為食品業帶來龐大商機。劉也積極推動食品產業建立品質管理系統,包括CAS、GMP、HACCP(食品安全管制),提升國內食品產業品質與優質形象。
劉廷英在食研所18年,也幫業者開發素肉生產設備與技術,使國內素肉由進口轉而拓展出口,成為全球高價素肉技術領先國。直到2009年5月,劉廷英從食品工業研究所長退休,當時,時任食研所常務監察人顏國欽監交時,稱「劉廷英是台灣食品界的國寶」,同年經濟部也頒予「經濟專業獎章」,肯定劉40年來為台灣食品安全、衛生把關,以及領導食品科技研發的卓越貢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