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91字
電力穩定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動脈,尤其臺灣地狹人稠,興建大型電廠不易,近年推動再生能源與電力調度已有初步成果,若能借鏡國外推動虛擬電廠經驗及早規劃,將有助於供電穩定。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全球電力至2025年複合年均成長率將達3%,為滿足供電需求,同時強化電網韌性,整合需求面電力資源的虛擬電廠技術,成為各國重點發展方向。
工研院今(4)日舉辦「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研討會」,號召日本東芝能源系統株式會社(Toshiba Energy Systems & Solutions Corporation)、台電等國內外專家分享虛擬電廠的實務經驗與案例,來自台達電(2308)、台汽電(8926)、亞力電機(1514)等產業界代表亦到場參與,期盼透過互相交流,打造虛擬電廠完整生態鏈。
所謂虛擬電廠,是指將多個分散能源如再生能源、儲能、需量反應等,整合成為可調控的電力,以「螞蟻雄兵」之力幫助供電穩定。此概念最早在10多年前源於德國,以德國Next Kraftwerke為例,該公司整合超過1萬個分散能源,市場版圖涵蓋歐洲8國,提供電量超過9.8GW,將近9座大型電廠發電量。日本近年來也積極投入虛擬電廠發展,2019年邁入虛擬電廠元年,國內外產業踴躍投入,包括日本國內大廠東芝(Toshiba)就與東京電力合作虛擬電廠的建置,國外則吸引義大利、德國等廠商進行技術合作。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能源轉型趨勢加速,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逐年提升,為電力系統帶來新的挑戰,其中提高電網容納再生能源能力、穩定電網供需是重要課題。他並說,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訂定了電力交易平台設置規則,這幾年可看到國內電力交易平台市場已經逐漸出來,還有持續成長空間。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過往在電力供需上,多是由供電方盡可能滿足用電方需求,但隨著再生能源、儲能等新興科技導入,用電戶已從純Consumer(消費者)轉換成Prosumer(產消者)角色,可透過虛擬電廠等方式為電力系統穩定盡份心力,參與的用電戶也可獲得回饋。此外重要的是,供電穩定需要供需兩方協力合作,仰賴全民參與,例如加州2022年9月遇到熱浪造成的斷電危機,就是透過全民協力在幾小時內省下1000MW電量,順利免於分區限電,對於臺灣來說非常值得借鏡。
日本東芝能源系統株式會社首席技監小坂田昌幸說,過去十多年來,東芝長期專注推動虛擬電廠的概念、技術和服務,因為虛擬電廠相比傳統電廠,更有助擴大再生能源應用,並得以在電力產業持續放鬆管制下穩定電力供需。東芝已於2020年跟德國Next Kraftwerke合作,在日本開發先進的虛擬電廠,並推展「能源聚合服務(Energy Aggregation Service)」,服務對象為再生能源電廠,其透過虛擬電廠、再生能源和儲能電池,可以有效調整電網的供電量與用電量來維繫電網平衡,所開發的軟體配備了市場價格、發電量等多種預測,以及結合多個市場交易策略的演算法與控制技術,成為虛擬電廠的商業模式。
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表示,整合性的虛擬電廠資源扮演支援電力調度的重要角色,能在關鍵時刻發揮神救援的功能,穩定電網頻率及供電可靠度。台電所推出的虛擬電廠服務,主要整合的資源包括用戶需量反應、自備發電機及儲能系統等,均可依其特性自由彈性報價,由電力交易平台進行最佳化作業排程,配置虛擬電廠資源於調度日的使用時段與使用量,以因應再生能源變動性,並提高系統調度彈性。截自目前,國內電力交易平台合格交易者達65家廠商,產業別來自電子、航空、飯店百貨、食品等各行各業,參與容量達742.1MW。
工研院綠能所副理謝廷彥介紹,因應分散式電源的發展,工研院打造「聚合多元資源的虛擬電廠」驗證平台,主要利用網路通訊技術,將分散在各處的可調度資源,如太陽光電、可調控負載用電、備援電力,以及儲能系統等資源進行整合,透過智慧預測與排程技術進行能源調配,該技術已結合工研院臺南沙崙院區、六甲院區等各地區資源,完成即時輔助服務、光儲整合及快速反應備轉服務等功能試驗,目前逐步擴大應用層面將技術導入連鎖超市空調系統應用,並針對商用型空調及電動公車進行資源整合規劃與試驗。針對電力未來發展,工研院也已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發展智慧電網軟硬體、儲能等整合服務,以促進用戶資源整合,降低電力碳排放,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