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28字
全國工業總會20日舉行「2024年工總白皮書」發表會,理事長潘俊榮宣布,將在今年底到明年間舉行經營者大會高峰論壇,邀請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超微(AMD)創辦人暨執行長蘇姿丰、以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特聘教授暨工業人工智慧中心主任李傑,三位AI大咖與會,協助產業轉型進軍國際市場。
他表示,台灣目前十大產業都面臨缺工、減碳及產業轉型等多項問題,工總希望能與政府併肩作戰,最近已成立委員會,並將舉行經營者大會,透過AI轉型帶動台灣經濟發展走出未來。
工總20日發表會由潘俊榮、監事會召集人苗豐盛、副理事長何壽川、秦榮華、陳進財、詹正田、侯傑騰聯袂主持。這是工總第17次發表白皮書,也是工總第一次高層全員到齊,象徵產業界的大團結。今年白皮書以「迎向曙光-重塑台灣的關鍵時刻」為題,提出7項讓台灣產業變強變大的關鍵策略,針對「產業發展」、「能源暨環境」、「賦稅暨金融」、「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七方面,提出39個議題,148項政策建議。
工總表示,為充分掌握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以及各個不同產業在政策需求的取向與優先順序,今年特針對等十大類產業會員公會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產業界認為缺工、減碳政策、產業轉型、能源政策、缺人才及兩岸關係等六項議題是當前產業經營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這些挑戰與議題和行政院所提出的「行動創新AI內閣」的理念不謀而合,也與賴總統提到的產業安全與韌性息息相關,因此工總首先整理出四項目前台灣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題,希望各界能嚴肅面對:一、台灣產業失衡加劇,M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二、基礎建設落後,五缺出現新挑戰;三、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活動的限制增加;四、產業淨零轉型。
對此,綜整產業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工總提出七項重塑台灣產業的關鍵策略,包括:
一,重構有利於台灣社經發展的產業生態
建議透過協助傳產轉型、改革過時稅制、營造新創環境等三方面的努力,來幫助台灣產業調整結構並找到新的成長動能,以及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二、強化基礎建設韌性
面對能源、供水不穩定對產業帶來的衝擊,政府應強化電力、水力體系韌性。最近政府已宣布將加速完成「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提前於2028年優先完成關鍵區域及民生相關關鍵工程,期盼政府發揮高效執行力,確保各項計畫與工程如期完成。
三、建設台灣為國際供應鏈新核心
台灣應充分利用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確保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建議政府應積極提出政策,鼓勵國內外企業在台灣設立區域總部,進行高附加價值研發。
四、重建兩岸和平新格局
台灣企業界多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穩定,有利產業發展。
五、務實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
產業界期盼政府從實務面和制度面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實務面應強化輔導,協助產業落實數位轉型、導入AI應用;法制面則審慎制訂《人工智慧基本法》,為 AI 技術日後發展及應用保留監管彈性。
六、以國安角度檢視移民及人才制度
建議政府應將移工政策與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相結合,並拉高至國安層級進行整體性規劃,以解決台灣的人力資源困境。
七、制訂兼顧公平、可行及產業競爭力的碳費制度
建議碳費制度應提高到行政院層級進行跨部會研商,尤其應與產業進行充分溝通,在未取得共識前,不應倉促上路。另外,碳費徵收考量產業跨國公平競爭與實務可行性,制定完整配套細節。為避免內需產業與國外進口產品形成不公平競爭,建議碳費徵收時,應同步實施台版CBAM。
工總監事會召集人苗豐盛表示,去年台灣整體製造業產值較前一年減少了11%,鋼鐵、造紙、金屬製品、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橡塑膠產品的產值都減少超過一成,石化業甚至超過兩成,台灣產業發展失衡的趨勢相當嚴重。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發布民國110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製造業整體從業員工達311萬,其中半導體從業員工數約31萬,約只佔不到10%,也就是說超過九成就業人口在其他產業。換句話說,傳統產業的榮枯影響國內就業很大,值得政府高度重視。
他強調,工總今年所做的十大產業最關切議題調查,有65%的產業公會表示產業轉型是其行業最重要的挑戰之一,面對各國產業補貼政策與保護政策來勢洶洶,製造業競爭態勢更顯嚴峻,產業界企盼政府在加大補助半導體及晶片相關產業之際,亦應在「協助傳產轉型,均衡產業結構」上加大力度。
針對賦稅問題,副理事長陳進財及何壽川都指出,印花稅、未分配盈餘稅、金融營業稅都是每年提出改革的老議題,但是政府多年來就是置之不理。何壽川指出,現在正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應廢除未分配盈餘稅,鼓勵資本加速轉投入產業轉型升級及節能淨零;針對金融營業稅則建議應自5%調降至2%,以提升金融業競爭力,其餘包括放寬CFC及產控公司之認列與豁免。土地相關稅捐徵納之合理性以及檢討稅賦與函釋,貫徹稅捐中立性等。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