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59字
編按:原文刊載於10月1日,相關時間以當時為主,本文旨在產業趨勢觀察。
文/陳品融
成立30年、連接器廠鴻呈(6913),週二上櫃首日就大漲近兩成。其實它曾度過紅鏈逼退的低潮期,力朝利基型市場轉型成功,收服研華、國內ODM廠,成為高階AI伺服器GB200供應鏈一員。老廠也能成為AI鏈新星,鴻呈如何勇敢轉型?優勢在哪?一文拆解。
連接器產業又有新兵上櫃!主要業務為專業連接線組研發、製造與銷售的鴻呈(6913),1日以承銷價100.73元正式掛牌上櫃,掛牌首日大漲逾兩成,收盤價123元,展開蜜月行情。
風光背後,其實有著長達30年的辛勤耕耘。鴻呈成立於1994年,由當時年僅26歲的董事長簡忠正所創立,生產PC、消費性電子所需的線材為主,卻接連在金融海嘯、紅色供應鏈侵逼之下節節敗退,而後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切入工控、伺服器等利基型領域。
如今,鴻呈的年營收與規模雖不比信邦、嘉澤、佳必琪等國內同業,卻頗受大廠青睞,不僅獲工業電腦龍頭研華投資、並成為其連接器產品第一大供應商,乘上AI浪潮後,還打入高階AI伺服器GB200供應鏈,前十大ODM廠有半數以上都是鴻呈客戶。
從競爭激烈的局勢、到成為利基市場的佼佼者,他們究竟如何做到?
被紅色供應鏈逼退,二度展開轉型
鴻呈掌握的第一個關鍵,就是多年前及時轉型,轉將研發費用投入「少量多樣」的產品上。
簡忠正回顧,當年接連碰上金融海嘯、紅色供應鏈崛起後,團隊深刻意識到PC等消費型連接線很難繼續,毅然決然在2008年、2016年二度展開轉型,由PC轉向工控、伺服器及其他產業,甚至及早建置起智能工廠(iFactory),以優化生產製程、提升良率。
這一轉,雖然得放棄過往熟悉的大量、規模化生產模式,卻讓他們迎來新的客戶,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就是其一。在鴻呈上櫃前業績發表會上,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回憶,當年公司採購團隊非常讚許鴻呈,自己僅和簡忠正見過兩次面,就決定投資。
「以前的連接線都是大量的,就會經歷中國『內卷』,但鴻呈的產品能適應工業少量多樣模式,甚至會不厭其煩應付客戶雜亂需求,就不會內卷。」劉克振說道。
更甚之,鴻呈還將生產線材的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簡忠正以伺服器線材說明,線材占整體成本高達四至六成,除了美商Amphenol、TE Connectivity、Molex外,有實力自行量產的台廠屈指可數,因此也成了鴻呈做出差異化的一大優勢。
如今,用於工控、伺服器與資料存儲系統等「智慧物聯網應用連接線組」已占據鴻呈營收達35%,高於經銷塑膠材料的30%、電腦消費性電子連接線組的23%、其他連接線組的12%,顯見多年轉型逐步發酵。
深耕ODM廠多年,打入高階AI供應鏈
也因為過去多年的累積,讓他們不缺席近兩年這場AI熱潮,當大型ODM廠大啖AI伺服器訂單之際,也順利成為供應鏈的一分子。
尤其,「高頻高速」傳輸成為大趨勢,對連接器的規格要求愈發嚴格,未來甚至還得相容於浸沒式液冷等新形態散熱裝置中,鴻呈重視研發、提供高度化產品的特質,已搶占了先機。
鴻呈總經理林星宏也分享,因為長年累積的客戶關係及技術,當ODM廠在接到代工訂單時,便會考慮找鴻呈共同開發,另外,鴻呈也可進一步直接對接到雲端伺服器大廠(CSP)等終端客戶,翻轉過去的生意模式,掌握更多話語權。
展望未來,鴻呈預期2025年後,雲端伺服器營收將貢獻整體連接線組營收超過五成,並將持續擴充北美CSP客戶數量。這家成功從中低階連接器產品、翻身為高階供應鏈成員的股市新星,日後表現拭目以待。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