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3字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薪資與生產力最新統計,1、2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已連續2年呈現負成長,也就是說,勞動所得者如果不靠額外增加勞動,取得加班費並追求更多獎金,薪資增速就會比不上通膨速度,體感貧窮成為真實感受,台灣企業對於經常性薪資調漲的態度,比較謹慎。
中央銀行研究台灣近年GDP分配變動時發現,我國2022年服務業及製造業獲利有成長,但分配給員工的報酬卻未等幅上升,韓國卻相反,韓國服務業企業分配給員工的報酬成長速度高於其獲利。
美國財政部一份COVID-19疫情前後,美國與其他先進經濟體勞工實質購買力變化的研究指出,2019年第3季至2023年第3季,美國每工時實質薪資累積成長率為2.8%,高於加拿大的0.2%、法國的負0.5%,顯示美強勁的勞動市場,使美國勞工實質購買力較疫情前提升。
央行進一步比較2015年、2019年以來,台灣累積經濟成長率高於南韓,然而每工時實質薪資累積成長低於南韓,主要反映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即「勞動份額」呈現下降,但韓國的勞動份額卻上升,台灣勞動份額下降是台灣民眾比較感受不到經濟成長果實的原因。
央行統計,2022年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較2015年下降0.3個百分,韓國上升2.8個百分點,但企業盈餘占GDP比重部分,台灣下降0.9個百分點,韓國下降達7個百分點,韓國企業即使企業盈餘占GDP比重明顯下降,但員工報酬占比仍然可以成長。
再比較疫情前後(2019與2022年)變化,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下滑2.1個百分點,但企業營業盈餘占比上升2.1個百分點;韓國的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增加0.3個百分點,而企業營業盈餘占比下滑3.2個百分點。央行指出,不論與2015年還是2019年相比,台灣累積經濟成長率均優於韓國,只不過,這段期間台灣每工時實質薪資成長均低於韓國。
經濟部正在推動中小企業加薪增顧租稅優惠措施延長十年的修法,央行認為,修法有助於提升勞動份額,同時建議,政府應促進傳統製造業及傳統服務業創新及科技轉型,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為員工加薪的能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