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49字
壽險業2023年為了不到1毛錢的匯價波動,就砸了3,600億元避險成本,將有解方。壽險公會將在5月底前向金管會提交「外匯價格準備金(簡稱外價金)」建議案,有兩大亮點,一、提出「先借」六大項準備金,可轉列外價金,二、拉高外價金的提存和沖抵比率,最高可100%全數沖抵,這兩大亮點有三大效果:沖抵匯損、平穩獲利、降低避險成本和比率。
據壽險公會版本,要充實外價金的六項準備金「財源」,包括一、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二、重大事故收回準備金;三、營業損失準備金;四、公司自願強化提存準備金;五、長年期保費不足準備金;六、其他經金管會核准項目。
這六項準備金因全列「負債」項下,可轉列性質同為「負債」的外價金。金管會官員說,尚未收到壽險公會建議案,需等建議方案來,再檢視轉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終就等新主委彭金隆拍板。
這六項準備金都將在2026年接軌IFRS 17後,就不需再提列,等於可「釋出」,但能否在接軌前、就暫借給外價金,成為「第一桶金」仍需評估;一旦拍板可暫借,再加上拉高提存和沖抵,一來可充實外匯價格準備金、二來可全額沖抵,業者將可降低避險比率。
「外匯價格準備金」到底是甚麼?簡單說,就是當台幣貶值、壽險業有兌換利益時,需提存一筆準備金,以因應當台幣升值、壽險業出現兌換損失時,就可以把這筆準備金,拿出來沖抵,藉此減輕對獲利衝擊。
白話文就是,準備金如同壽險業的大水庫,晴天(台幣貶值)儲糧、雨天(台幣升值)撐傘,不會讓壽險業因匯率亂流,讓「獲利暴起暴落」,有平穩損益效果。
其次,因為水庫也緩衝了匯損,可減少壽險業為了避險、每年付出高達數百億元的避險費用,第三,當準備金水庫愈厚實,業者不需加大力道避險,避險費用不會吃掉投報率,業者經常性收益可大幅提升。
壽險業2023年全年海外投資就砸了3,600億元避險成本,這筆錢猶如丟水裡,一去不回頭,吞噬了獲利,市場預期2024年恐將逾4,000億元。據統計,今年首季壽險業避險成本是1,068億元、年增三成。
為解壽險業被匯率亂流、高漲的避險費用夾殺,金管會2023年3月同意壽險公會建議,修正「外匯準備金機制」,減少準備金超額提存、增加可動用準備金、並允許業者可拿準備金來抵避險費用等三大新制,支撐業者獲利。
但美國遲未降息、避險成本居高不下,壽險公會時隔一年再度提案,這次盤點六大準備金「財源」,強化提存、長期保單保費不足,都因接軌後、改採「最佳估計」而不需再增提,另不動產增值、重大事故收回也仍存有部分負債餘額,算是各業者盤點後,認為暫轉列較為可行的項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